孔庙有什么意义

问答 22248

孔庙有什么意义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六梗网
    小悟空
    专业问答知识小百科
    评论

    从祭祀的角度说,孔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

    孔庙祭祀仪式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但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孔庙的祭礼“释奠礼”。“释奠”又称“丁祭”,这种祭仪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举行,届时孔庙供奉的历代圣贤大儒都会与孔子一起受到祭祀。

    据说,在孔庙一定可以找到你心中所景仰的人。

    这里有些人的名字或许你未曾耳闻,有些人的名字掷地金声,但无论如何他们在这圣域里,也在儒者们的心中,得到永生。大成殿两侧东西庑中受奉祀者,贯穿了2500多年,他们都用生命演绎了仁的真谛。

    因此他们将永远和至圣先师孔子在一起,受到后儒们的感念和祭祀。下面我们会一同瞻仰这些名讳。

    为了体现孝道至上、光宗耀祖的儒家精神,突出的圣贤其父母、祖先也会被追封奉祀,基于长辈为先的原则,祭祀之前也会先祭祀父母祖先。

    孔庙有什么意义

    孔庙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其黄瓦重檐,雕梁画栋无不寓意深远,有着特定的内涵。

    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景观,孔庙实际象征着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一直以来,祭祀先贤是中华文化“慎终追远”的重要体现形式。

    孔庙就是用来祭祀孔子及历代儒家圣贤。

    孔庙祭祀时所采用的礼仪称之为“释奠礼”。

    传统社会里,孔庙释奠礼仪是“国之要典”,“乾坤第一大事”。

    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一)孔庙祀典开创了一种新的祭祀形式,延续了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

    根据对象不同,祭祀活动大体可分为血缘性祭祀与非血缘性祭祀两种。

    血缘性祭祀更多的是出于亲情,而非血缘性祭祀则更多的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也依孔宅立庙,对孔子进行祭祀。

    孔门弟子们对孔子的祭祀,为祭祀活动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祭祀老师,开启了祭祀史上的一大变革。

    对老师的祭祀,具有“血缘性”与“非血缘性”并行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承与亲情延续的意味同时存在,并行不悖。

    将“师”纳入祭祀对象,成为中国文化“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志。

    (二)孔庙祀典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历代政治与文化关系的集中展示。

    唐代贞观年间,把左丘明、公羊高等22人纳入孔庙祀典。

    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其研究方向为儒家经典注疏。

    这些“传经之儒”被纳入孔庙祀典,显然与唐初崇尚汉代经学的学术风气有着必然的联系。

    宋代,孟子、子思子在孔庙祀典中的地位逐渐上升,颜、曾、思、孟的四配模式开始定型,同时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朱熹等六人被尊为“先贤”,在孔庙祀典中的地位,凌驾于汉唐诸儒之上。

    “明道之儒”地位的上升,无疑是理学道统观成为主流社会思潮的直接体现。

    清代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末期,各种矛盾交织。

    特别是清代下半叶,内忧外患,国势危急。

    人们越发看重儒者的治世之业,企望治世名臣来力挽狂澜。

    这一心态在孔庙祀典中得到表现,诸葛亮、李纲、方孝孺、顾炎武等“行道之儒”被纳入孔庙祀典即是明证。

    从“传经之儒”到“明道之儒”再到“行道之儒”,这一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地表明,孔庙祀典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官修儒学史,体现了儒学发展的方向。

    从儒家道统的角度来讲,对于孔子学说和儒家经典有所发明,有所维护,可以“扶纲常,淑人心”,教化人心,就应当被纳入孔庙祀典。

    但是“孔庙从祀,非寻常事”,孔庙祀典中,诸儒的选择和晋升均需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与节制,而皇权也会通过这一方式来展示其政权的合法性。

    (三)孔庙祀典还具有一定的宗教与信仰意蕴。

    历代不断地兴建孔庙、祭祀孔子,并非尊孔子为教主,立孔庙为教堂,而是着眼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及文化道统的确立。

    孔子并不像老子那样被道教徒们神化为教主,孔庙祀典强调的是孔子的文化贡献,尤其是其为人类所制定的纲常伦理、道德教化。

    然而,从另一角度看,儒学在历史上的确起到了宗教的某些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儒家提倡的“四维”“八德”等社会教化准则已经为广大民众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内化于心,千百年来一直贯彻实行。

    所以,儒学与其他宗教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信仰,但不是一种完全神学的宗教。

    孔庙祀典彰显了对于圣贤人格的推崇,是士人感受群体优越性和文化价值的一条重要渠道。

    如果能够被纳入孔庙祀典,就证明儒者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其在儒学史中的正统地位也就得以确立。

    因此,某些儒生“梦在两庑之间”,以为“人至没世而莫能分食一块冷肉于孔庙,则为虚生”。

    孔庙祭祀与经典的诠释、科举制度的推行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共同奠定了士人对于孔子和儒学的信仰。

    这种信仰尽管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宗教,但其对于古人“安身立命”的功能,完全可以与宗教相仿佛。

    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儒家优秀分子对于自身信仰和使命的自觉表达。

    (四)孔庙祀典从本质上讲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孔庙祭祀首先在于尊崇孔子,同时,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尊重以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孔庙除了祭祀孔子本人,还以“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等历代儒家圣贤进行配享、从祀。

    自唐代以来,谁来配享孔子,谁来从祀孔子,都是官方研究决定的,而这些配祀孔子的人,都是历代的大儒。

    所以,孔庙其实就是中国的文庙,就是我国的“名人堂”“先贤祠”。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读懂了孔庙,才能读懂中国。

    显然,孔子祭祀绝不仅仅是孔氏族人祭祖的“家事”,而是中国人在文化上慎终追远的“国事”。

    今人祭祀孔子,也应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及其创造者们表达敬意的途径和方式,虽然这敬意对不少人来说已显得陌生疏离。

    孔庙祭祀,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延续两千年,并非偶然。

    一方面是孔子及其思想之伟大,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具有极大的魅力,成为中国古代士人所普遍推崇的圣人。

    孔子赢得了精英阶层的公认,成为了中国读书人的宗师和楷模。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孔子成为了读书人的宗师与楷模,统治者为了取得政治合法性,得到精英阶层的广泛支持,必然要重视和推崇孔子及其孔子之道,而孔庙祭祀则是古代中国尊崇孔子的最为物化和最为直接的方式。

    孔子以及那些配享、从祀者,他们无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正是中国的脊梁。

    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庙就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孔庙有什么意义

    孔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国子监街。占地2.2万平方米。历代多次重修,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师庙"。庙坐北朝南,大门称先师门,仍保持元代风格。前有琉璃壁及下马碑,进门东西有碑亭、神厨、神库等,并立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18 方,题刻历代进士5万多名。

    进大成门至第二进院,正殿名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面阔9间,进深5间,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月台三出陛,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殿前有600余年树龄的古柏一株,名"除奸柏",亦名"触奸柏"。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赐名"砚水湖"。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今辟为首都博物馆,展出北京地区出土的历代珍贵文物。 北京安定门内有条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这条街共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间式彩绘木牌楼,是北京保留牌楼最多最完整的一条街。街道两旁槐树成行,浓荫蔽日,槐花飘香。北京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端。

    2023-12-22 23:07:38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