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支教老师怎么对待留守儿童

问答 38542

作为支教老师怎么对待留守儿童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六梗网
    小悟空
    专业问答知识小百科
    评论

    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已有幸在胜利小学服务了近半年时间。半年似短实长,因为有限的时间改变并深化了我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

    一、物质生活方面——不强加外力,应顺其自然

    中国农民的大规模流动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从根本上加速了传统农村社会的解体和小农家庭的断裂,也随即映生出“5800万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及敏感词汇。支教前,我所有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大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他们之于我的印象被牢牢地贴上了“贫困、孤独、冷漠”的标签,并作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这一特殊社会背景下的牺牲品而顽强存活……

    于是,我便带着如此的印象踏上了支教征程,想象着那朝我投来的该是怎样褴褛无助的目光,计划着该通过怎样的物质帮扶去改善他们的生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我步入教室后所看到的一张张真挚笑脸和清澈眼神竟毫无悲凉可言,而是满心的欢喜与开怀。

    继而,在后期的接触和交流中我慢慢体悟到,其实除个别孩子外,大多数留守儿童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帮扶,因为相比于城里儿童的攀比心理,山中孩子质朴真实的本性使他们惬意并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条件,换句话讲,在他没有吃到大苹果之前会觉得拥有一个小苹果已然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相反,倘使我们以“富有者”的心态看待作为“贫困者”的留守儿童,并试图凭借“无私”的爱心给予其过多的物质帮助以提升其生活质量时,便将不幸的打破那原本美好的和谐氛围:一种情况是对所有的留守儿童进行物质帮扶,但这样的项目很难持续至其拥有独立生存能力,如此,在帮扶中断后,当他被打回原有生活条件时,是否会不适应原本的“贫困”生活,是否会产生“抱怨宿命”等消极情绪……另一种情况是只针对特困学生的帮扶,在这里不妨举一个典型事例。

    一所学校的学生全部提塑料袋上学,突然来了一位爱心人士对三个特困学生进行资助,在赠送铅笔等学习用品的基础上为其购置了漂亮书包,这时出现的情况便是,三个拥有书包的孩子成为了特殊群体,不安于其他学生投来的异样眼光,而其他孩子在对比“高级袋子”后也难免产生自卑心理。

    2024-10-06 09:40:06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