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属于祖国医学“鼻鼽”的范畴,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释放、有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以喷嚏、鼻痒、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AR的患病率不断增加,造成较大的疾病负担。
一、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认知中医学认为本病证候以虚寒为主,多由于肺、脾、肾三脏虚损,正气不足,卫表不固,使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降低。
变应性咳嗽(AC)属于祖国医学“喉咳”的范畴,指慢性咳嗽,且伴有某些特应性表现,但不能确定为哮喘、变应性鼻炎或非哮喘性支气管炎的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白天或夜间均可出现,灰尘、油烟、冷空气、讲话等均可诱发咳嗽,常伴有咽喉发痒。频繁剧烈的咳嗽,特别是慢性咳嗽。
迁延不愈,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带来严重的困扰,造成较大的负担。传统医学认为喉咳的发病多责之禀质特异,正气不足,异气侵袭。气候、饮食、环境、情志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临证也以虚寒证为主。
慢性鼻炎(CR)属于祖国医学“鼻窒”的范畴,是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常病势持久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工作及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衰,卫外不固,伤风鼻塞反复发作,余邪未清所致,发病多与肺、脾功能失调有关。
儿童鼾症即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属于祖国医学“鼾眠”的范畴,指儿童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部分或完全上气道阻塞,干扰儿童的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睡眠打鼾、憋气、张口呼吸等为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多与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有关。本病好发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得不到及时诊治。
将会出现颌面发育异常、生长发育迟滞、学习障碍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给患儿和家长造成严重的负担。传统医学多认为,儿童鼾症病位在肺脾。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卫不固,易反复罹受外邪侵袭,加之养护不当,过食肥甘厚味,饮食积滞夹杂为患,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气机阻滞,痰瘀结聚咽喉,发为本病。
二、什么是罐灸三伏贴罐灸三伏贴是在传统三伏贴的基础上将“罐灸疗法”、“中药渗透”、“穴位刺激”融合在一起的新技术,是对传统三伏贴技术的改良与升级。
该方法极大地增加了穴位刺激的强度和药物渗透性,更好地发挥了三伏贴激发阳气、疏经通络、祛风除湿、散寒通窍、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自2016年7月始,罐灸三伏贴在我科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变应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儿童鼾症等多种疾病,由于其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深受患者好评。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我们发现罐灸三伏贴在治疗变应性鼻炎、变应性咳嗽、慢性鼻炎及儿童鼾症时的临床效果更佳。
故本研究选取近3年采用罐灸三伏贴治疗变应性鼻炎、变应性咳嗽、慢性鼻炎、儿童鼾症四种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分析罐灸三伏贴治疗上述疾病的临床疗效,为罐灸三伏贴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的依据。
三、罐灸三伏贴的操作方法贴敷前先对贴敷穴位(肾俞、咽安1号除外)用竹火罐或药物罐(儿童可选用橡皮罐)拔罐2~3分钟。然后取一小勺融化完全的清凉膏置于圆形牛皮纸上。
将贴敷药粉(约3g)均匀地洒在清凉膏上,按揉挤压,使膏体与药粉充分混合均匀。待制作完成的药饼晾至适宜温度时贴于相应的穴位上,外层以麝香壮骨膏或脱敏透气医用胶布固定。
3.1罐灸三伏贴的贴敷方案
患者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贴敷:
(1)患者于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每10天贴敷一次,可于末伏后加强一次,共四次。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6~8小时,儿童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
(2)患者于三伏天期间,每7天进行一次贴敷,共四次。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6~8小时,儿童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
3.2罐灸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贴敷当日忌食生冷、海鲜、牛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受凉,以免影响药效吸收。
(2)贴敷后局部皮肤潮红、微痒为正常表现。若出现剧烈瘙痒、红疹,应立即停止贴敷,严重者需及时对症处理。
(3)贴敷期间应尽量减少运动,避免汗出过多影响贴敷的牢固性和药物吸收的效果。
(4)贴敷期间禁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之品。
(5)贴敷药膏去除后,可用温热湿毛巾擦拭或洗热水澡清理局部药物残留,避免洗凉水澡。
四、罐灸三伏贴的中医作用机制罐灸三伏贴是对传统三伏贴技术的改良,其在三伏天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通过罐灸疗法的体表刺激作用、穴位贴敷的中药渗透作用以及穴位刺激激发全身经气的整体作用来起到激发阳气、散寒通窍、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
因此,罐灸三伏贴技术良效的取得是药物、腧穴和气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其中医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罐灸疗法的体表刺激作用。罐之理即针之理,指出拔罐疗法与针灸疗法类似,均可以通过对特定的腧穴或体表部位予以一定的刺激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说文解字》中注解:“灸者,灼也。”
灸法特点是通过升高穴位局部的温度从而促进经气的运行,以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的目的。罐灸疗法即是拔罐疗法与灸法的结合,在借助火罐提升穴位局部温度。
体现灸法治疗作用的同时,利用拔罐疗法在体表局部负压吸引的刺激,拔除体内的寒湿之气,使气血运行畅通,疏经通络,腠理大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二是穴位贴敷的中药渗透作用。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写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指出外治法与内治法的治疗机理大致相同,遣方用药的原则也基本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给药的方式与途径。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依据药物属性归经及四气五味的不同。
辨证组方,使药物在穴位局部吸收、渗透。药物作用于局部,药性深入皮肤腠理及腧穴,入于腧穴者,可沿孙脉、络脉扩散,最终进入经脉而随气血运行。
向内透达于脏腑,向外散布于周身,从而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如罐灸三伏贴1号方偏于温补、培固正气;2号方偏于清热、消散余邪;3号方偏于消痰、祛瘀散结,充分体现了对中医八法的运用。
正如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云:“用膏贴之……,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为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三是穴位刺激的经气激发作用。
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对药物的刺激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药物作用于腧穴,不仅可以通过药性的渗透发挥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局部作用刺激腧穴,促进气血运行,药性随气血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经气。
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从而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四是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的因时制宜作用。疾病应时而生,也应择时而治。《灵枢·卫气行》中提到:“谨侯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侯者,百病不治。”
五、总结三伏天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阶段,也是一年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最宜扶阳固本。三伏贴就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的思想,在夏季自然环境炎热高温的三伏时段。
顺应四时规律,采用中药贴敷刺激特定的腧穴,药性经皮肤吸收,入腧穴后循经布散,调理经气,既可振奋内虚之阳气,提高人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的能力。
又能祛除寒湿之邪,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时,夏季三伏天之时,人体阳气充盛,腠理开泄,气血充盈于体表,运行通畅,更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后随经气扩散发挥治疗作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