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跟腱断裂?
跟腱是人体最粗大最强壮的肌腱。跟腱长约15cm,由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头)的肌腱融合形成。跟腱的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跖屈踝关节,是小腿肌肉力量传导至足部的最主要的解剖结构。人能够直立、站稳,能跑、能跳,靠的都是跟腱。跟腱断裂,顾名思义,是跟腱组织的断裂, 70%以上的自发性断裂在运动时发生,患者多在进行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等球类运动或跑步等田径运动。
(图片源于网络)
如何识别跟腱断裂?
跟腱断裂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大多数由间接暴力引起。患者于受伤当时会突感跟腱部疼痛,有被打击感,甚至听到“砰”的一声,随即出现足踝部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不能提踵或行走,脚后跟上方逐渐肿胀,可以扪及空虚感,触压痛明显。腓肠肌挤压试验是简单可靠的评估方法,即患者俯卧位时足自然下垂,挤压腓肠肌时跖屈消失(脚尖无上抬)可确认跟腱的断裂。核磁共振或跟腱B超可以提供相应的客观证据。
(图片源于网络)
确认跟腱断裂后该怎样处理?
伤后的早期处理是局部冷敷,加压包扎,并尽快送往医院就诊。考虑到保守治疗后跟腱不愈合和再断裂的高几率,以及由此产生的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增加,目前的主流观点还是尽早进行手术缝合。在手术之前,医生可能暂时以长腿石膏托同时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一般来说,伤后3周内的跟腱断裂进行直接缝合均是可以的;而对于伤后3周以上的患者,可能由于跟腱组织变性和回缩而不能直接缝合,需要通过翻转肌腱来进行间接缝合或采用其它手术方式来处理。
(图片源于网络)
手术以后怎样康复?
对于跟腱断裂的患者而言,正确的康复程序至关重要。适时适量的锻炼可以促进正在生长的结缔组织转变为腱性组织,防止关节粘连僵硬,但过早过度的锻炼又可能面临二次断裂的风险。因此,康复过程必须循序渐进:
- 手术完成以后医生会使用长腿石膏托固定患肢于屈膝45°、踝跖屈30°位,以使腓肠肌及跟腱处于松弛状态。但术后第二天,患者便可以开始活动脚趾和髋关节,以促进静脉回流。
- 术后3-5天内尽量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有助消肿,抬高高度应高于心脏20cm。此后,患者可持拐下床活动,但患肢不可承重。持拐行走时务必防止意外摔倒或扭伤。术后2周左右是跟腱最脆弱的时期,因此长腿石膏托须固定至术后3周。伤口缝线于术后2-3周根据伤口情况予以拆除。
- 术后3周后主张穿着跟腱靴,靴内垫高后跟3-5cm。此时可持拐部分负重行走,但休息时仍需抬高患肢,且睡觉时同样需要穿着跟腱靴。
- 术后6周开始跟腱靴内后跟高度可逐渐降低,以每1-2周减少一片为宜,直至完全去除(多在术后3月后)。此时,休息时可脱掉跟腱靴,并定量行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但行走时务必穿着跟腱靴。
- 术后3个月后慢慢脱离跟腱靴,从慢走开始逐渐过度至正常行走及快走、提踵练习,但仍不能做大跳等剧烈运动,至术后6个月可达正常。
(图片源于网络)
发生跟腱再断裂的原因是什么?
手术缝合后跟腱再断裂的概率可低至1%-2%,多数再断裂均由于早期过度活动造成,或者未按康复计划执行,过早脱拐行走,引起踝关节扭伤,或3个月内即跑跳或游泳等,意外摔倒也是引起跟腱再断裂的常见原因。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足踝学组
审核:马 昕 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足踝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一直以来坚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属各专科分会积极响应学会号召,集中全市最优秀的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上海市医学会于2018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称号,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继续着力于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基地建设成更为优质、更受欢迎的医学健康科普家园。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