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3月5日,我出生在淮安驸马巷7号……”伴随配音演员李扬带着淮安口音的讲述,观众仿佛跟着镜头穿越到周恩来的家乡——千年古城淮安。影片色调古朴雅致,与旁白搭配协调,周恩来的成长岁月由此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今年“六一”儿童节之际,由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上海上影大耳朵图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大鸾——周恩来童年读书的故事》全网上线。影片时长不到17分钟,用短小精悍的篇幅,讲述了周恩来从小爱读书到少年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宏伟志向的过程。影片采用青少年更易于接受的视觉语言,串起周恩来所读之书与成长经历,展示了其优秀品德的养成,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产生重要的启迪作用。
“按家谱排行,我儿是恩字辈,就叫恩来吧,乳名呢,就叫大鸾。鸾是吉祥鸟,希望我儿日后能翱翔蓝天,成就大事啊!”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周恩来的乳名。影片里周恩来父亲周劭纲的一番话,点明了周恩来乳名的由来,也似乎预言了周恩来成就伟业的一生。
不足一岁时,周恩来被过继给小叔父周贻淦、陈氏一家。周贻淦去世后,周恩来便由陈氏抚养。3岁认字、4岁练书法、5岁吟诵古诗词,周恩来的童年常与读书为伴。影片在叙事方式上摒弃说教,将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展示中。比如陈氏教周恩来描红,周恩来开始觉得难,但在陈氏讲述王献之苦练书法的故事后决定坚持练习,为小观众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勤学方能成才的人生道理。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童年周恩来读的多是打基础的古籍经典,年纪不大,却能熟练背诵,可见平日所下功夫匪浅。1904年,6岁的周恩来跟随生母万氏移居清江浦外公家,发现了外公的藏书房而如获至宝。在这里,他读了《西游记》《水浒传》《论语》等经典著作,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
从影片中不难发现,周恩来生活在崇尚阅读的家庭。无论是生母万氏还是养母陈氏都是知书达理之人,在周恩来提出希望怀芝、芳贞两位表妹跟自己一起读书的愿望时,尽管面对女孩子不能读书这个“祖宗说的老规矩”,两位母亲还是最终为表妹们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
经历了两位母亲的先后去世,周恩来返回淮安,当了两年家,更认识到生活的艰难。在表舅龚荫荪的影响下,他受到新思想的启蒙,认识到列强对国家的瓜分。舅舅说“要好好读书,以后报国图强,复兴我们中华”,周恩来的读书观由此蜕变。12岁那年,周恩来离家去东北学习新学问,在东北的3年,老师们在课堂讲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他开始阅读革命书籍。
电影中,周恩来两次被问到为什么要读书。5岁进私塾时,他的回答是“娘说书里有许多有趣的事情”;12岁在东北读书时,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电影在展示周恩来成长经历的同时,更揭示了其读书观不断发生变化的思想根源。从少不经事为兴趣而读书,到历经家庭困顿、见识国家危亡之后为兴国而读书,《大鸾——周恩来童年读书的故事》为生在和平年代的小观众们从小埋下热爱读书、报效祖国的种子,可谓是儿童节送上的一份特殊的“书香”厚礼。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