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美食美景

01

【扶贫有一套】

初秋的赣南大地,果满树,瓜飘香 一派丰收的景象。8月15日,记者来到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沿着畲族风情墙漫步,一幢幢白墙青瓦、马头翘角的畲族民居环村而立,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古朴自然的乡村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带富了一方百姓。

元龙畲族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全村有584户2546人,其中畲族村民1228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96户286人。该村结合秀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同时,村里利用乡村旅游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起脆藕、油菜、蔬菜和金元稻香种植基地,形成“产业基地 合作社 贫困户”的特色脱贫模式。2016年,元龙畲族村成功脱贫,并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把家门口的“旅游饭”做香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元龙畲族村村口的荷塘里,荷叶随风摇曳。只见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荷塘边留影,记者遇到一群外地游客,便与在广东上班的游客朱琳聊了起来,她听人说大余县有个畲族村,趁着暑期带着小孩来看看。“风景不错,很美!村庄也很干净整洁。好多广东朋友都没见过畲族村寨,我拍个抖音发到朋友圈,或许能出个爆款。”朱女士边拍边和记者开玩笑似地说。

畲乡美食美景(香喷喷的旅游饭)(1)

图|风景美如画的元龙畲族村

元龙畲族村地处章江河畔,是历史上“南安九城”之一的凤凰城所在地。加之323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搞旅游有得天独厚条件。“元龙畲族村有山有水有田,过去,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玉米、蔬菜等为收入来源,人辛苦收入又低。”驻村第一书记吴志勇介绍。

吴志勇是人民银行大余县支行派驻元龙畲族村的扶贫干部,他对记者说,“当时我就想,要让村民脱贫致富,就要对症下药,因地因人制宜。”于是,他沉下身子到村民家中走访,寻计问策。很快,他与村党支部书记蓝胜平及村干部一起敲定了村里的发展蓝图,以及村民增收脱贫的路子。那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民俗文化、民族村居与300亩荷塘融为一体,打造“荷香畲韵·百年元龙”旅游品牌,建成一个集畲族文化游、山乡观光、休闲娱乐、康体度假和互动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如今的元龙畲族村,凤凰图腾、百亩荷塘、千年古樟……景点景观不胜枚举、精彩纷呈,让各方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这也让村里人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全村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村民有450多人。近两年,村里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近百万元,贫困户每年从中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

蓝胜平介绍,“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村里都会举办‘三月三’乌饭节,编排畲族竹竿舞、畲乡敬酒歌舞、武术等传统表演节目,将古老的民族元素融入秀美山水和田园风光,节日期间吸引近3万游客到村里观光消费。”乌饭节还带动了当地的名优农产品销售,以及传统手工业和电商的发展,全村农民户均增收近万元。

今年49岁的村民陈月娇是因病致贫户,村里旅游的兴旺,让她有做不完的事,源源不断的收入。“每年的乌饭节,我都会在村里摆摊,卖一些客家小吃,一天就能赚1000多元。平时我还给游客表演竹竿舞,也有收入。”谈起如今的生活变化,陈月娇不知有多开心。她说,我家现在脱了贫,还要奔小康呢!

围绕旅游做大种养产业

元龙畲族村乡村旅游火起来了,来游玩的人吃的购的呢?于是,镇村干部又顺势引导村民发展种养产业。村里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起脆藕、油菜、蔬菜和金元稻香种植基地,形成“产业基地 合作社 贫困户”的特色扶贫模式。

村民蓝平发看到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便利用流转来的土地在国道两边种了几百亩油菜。“没想到,春天来了,来看油菜花的游客络绎不绝。起初是免费赏花,后来担心人多踩坏油菜花,为了减少损失便收取少量费用。游客赏花后,又到农家乐吃饭。”加上油菜籽榨油后的收入,蓝平发赚了个盆满钵满。

村里还建起了鄂莲、白袍等种植基地,面积达210亩,年产值400万元。基地带头人带着贫困户学,领着贫困户干,帮着贫困户富,先后带动近100名贫困人员务工,吸纳12户贫困户参与基地产业发展,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扶贫更要扶智,更要有产业发展的领头人。扶贫工作队队员袁臣盛介绍,工作队对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创业带头人。

贫困户黄令祥之前一直在广东揭阳打工,看到家乡越来越有奔头,去年回到家里发展蔬菜种植。“我们帮他贷了5万元免息款,他很勤劳,搞起了大棚蔬菜和水稻种植,还和别人合伙养蜜蜂,今年还被评为感恩奋进之星。”吴志勇说。记者见到黄令祥时,他刚从田里回来,浑身都是泥土,脸上晒得黝黑。“我瘦了10多斤,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参加了种植技术培训班。种了水稻、大棚蔬菜,养了1000只土鸡和20箱蜜蜂。预计今年收入能超过3万元,等赚到了钱就结婚。”黄令祥憧憬着往后的生活。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元龙畲族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陋习盛行的后进村,变成了今日的民生基础设施完善、致富产业多样、文明新风深入人心的先进示范村,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02

【脱贫我能行】

“‘一专多能’助我脱贫”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傍晚,蓝功萍和老伴在辣椒园里忙碌着。“辣椒熟得刚好,现在摘下来明天一早拿到镇上去卖,摘晚了价钱就没那么高。”蓝功萍边摘辣椒边对记者说。今年68岁的蓝功萍2015年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爱人身体有残疾,儿子本来也是一个好劳动力,但是髋骨头坏死做了手术,干不了重活。扶贫干部了解我家里的困难后,先将我家列为低保户,后又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家的路上,蓝功萍述说着家庭遭遇的变故。

老蓝的家是一栋3层的小楼房,屋前还围有一个大院子,家里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家庭的变故虽然对我有打击,但是,自己一定要坚强,不能被命运击垮。我一直在摸索,自己做什么能够脱贫。我有一个亲戚是养蜜蜂的,赚到了钱。心里便萌发了养蜜蜂脱贫的念头。” 通过几年来勤劳发展种养产业,老蓝一家已经顺利脱贫。

养蜂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老蓝也遇到了挫折。驻村第一书记吴志勇告诉记者,蓝功萍第一次养蜜蜂,没有经验,第一年冬天蜜蜂冻死了好多,损失一大半。吴志勇听闻,便介绍老蓝参加县里组织的养蜂培训班,系统学习养蜂技术。蓝功萍告诉记者,扶贫干部请了江西农业大学的专家来授课,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也手把手地传授技术。经过近半个月的学习,老蓝的养蜂技术提高很快。“现在,我养蜜蜂的技术那是过得硬的,自己都可以当老师了。”老蓝骄傲地说。

畲乡美食美景(香喷喷的旅游饭)(2)

图|村民蓝功萍正在辣椒园采摘辣椒

身体很硬朗,蓝功萍和老伴根本闲不住。除了养蜂外,自己种了一片辣椒园,都是小米椒。村干部蓝建良告诉记者,种植辣椒的技术老蓝也是村里最好的。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村里还给他爱人再安排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蜂蜜、水稻、花生、蛋鸡……老蓝苦心经营的这一个个“项目”,全部收入加起来今年预计能突破8万元。老蓝说,党和政府给了好政策,村里干部时时想着贫困群众,还有什么说的。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要靠自己干,认准了的事情就要认真去做,不能观望。

“我经常跟村里人开玩笑说,是扶贫干部让我有了‘一专多能’的本领,我才发了财脱了贫。这不,养蜜蜂没资金,扶贫干部帮我担保贷款;技术出现了问题,扶贫干部又介绍我上技术培训班。往后,我想只要自己勤快,肯吃苦,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和记者说这番话时,老蓝笑得格外甜。

03

【记者有话说】

扶贫要有谋划 脱贫要凭本领

脱贫攻坚战,元龙畲族村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这当中,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产业的蓝图规划功不可没。他们抓住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充分利用村里文化和自然资源等优势,把旅游产业布局与脱贫攻坚规划相结合,使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二者相得益彰,助力村级经济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元龙畲族村还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带动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收到了富民强村的效果。

脱贫攻坚,当前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这就要有一批攻坚克难的能人,并通过他们与村民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元龙畲族村扶贫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广泛联系高校院所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农技专家,到村里授课、田间地头指导,对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创业带头人,使村里的产业发展有了牢固的人才和人力基础。

脱贫攻坚,还要在长效上下工夫。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元龙畲族村将贫困群众纳入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旅游扶贫新格局。贫困户通过参与经营、土地流转、发展种养等渠道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而旅游扶贫新格局则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创业,以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村级经济和群众收益增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畲乡美食美景(香喷喷的旅游饭)(3)

编辑:朱佳美

校审:杨瑞宏、刘霞

审核:龚亮保

来源:江西日报

畲乡美食美景(香喷喷的旅游饭)(4)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