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这么多年伪摇滚乐迷,也算是混迹各个音乐节;结果在这部影片开始的几分钟,一度怀疑自己开错了视频。
作为一部打着摇滚旗号拍摄的电影,为什么乐手在台上弹着吉他,下面的观众没有跳水、pogo,而是通通正襟危坐仿佛在看音乐剧?
甚至周围还有巡逻的保安,负责制止按捺不住内心躁动得想要站起来的观众!真没见过这么憋屈的摇滚啊,说好的摇滚精神呢?
这就是《盛夏》,一部回溯苏联时代摇滚歌手经历的传记电影。黑白影像的刻意压抑下,他们的激情和摇滚精神仿佛酝酿喷薄的火山。
《盛夏》Лето导演: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编剧: Michael Idov / Lily Idov
主演: Teo Yoo / 伊琳娜·斯达申鲍姆 / Roman Bilyk
类型: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片长: 126分钟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80年代早期,取材于真实人物,两个主角堪称俄罗斯摇滚音乐史上的传奇。
其中的麦克·诺门科是Zoopark乐队的主唱,维克多·崔则是Kino乐队的主唱和创始人,而片名《盛夏》正是来自Kino的一首歌名。
麦克·诺门科
维克多·崔
该片没有像传统的传记片一样从人物的代表事件入手,而是从80年代摇滚乐刚刚开始流行的列宁格勒说起,关注了维克多·崔生命中极为平和的一段日子。
这是一个摇滚和爱情同时发生在盛夏的故事。年轻的维克多·崔拜访偶像麦克·诺门科,在接受麦克对自己音乐帮助的同时,与麦克的妻子娜塔莎也逐渐变得暧昧。
那正是苏联比较敏感的时期,8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前夕看似安定的时代,国内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饥饿和死亡率攀升使全国处于高度压抑状态。
(据说就是因为电影的时间节点,导演谢列布连尼科夫一年前突然被扣上“涉嫌贪污”的罪名拘留至今)。
身陷囹圄的谢列布连尼科夫
但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导演并没有将政治作为影片的卖点,而只是作为故事的依托背景暗含其中。
当时想要作品在公众面前表演,必须通过摇滚俱乐部的审查,片中有一场戏正是主角们在摇滚俱乐部接受音乐审查。
胖胖的主管对维克多音乐中“懒惰鬼”提出了质疑,她认为摇滚乐手的创作主题应当是积极健康“坚强、敏锐独立的抒情英雄”。
这种看起来很荒诞的情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有点熟悉……
除了开头那段让小编感到不适的摇滚现场,还有一些场景如一个孩子呼喊“这不是叙利亚”,都试图从一些非常细微的场景中暗示政治环境的紧张。
对于资深摇滚乐迷而言,故事讲述的这群80年代的摇滚乐手对于摇滚的理解似乎极具分裂性,他们的摇滚乐更多地是将beatles、滚石和黑色安息日各种风格的杂糅,但表达的内容却完全是自己的情绪。
他们的摇滚会怒吼,同样也有很多“儿歌”般的呢喃。对于他们而言,摇滚就是在压抑的政治环境下,于盛夏的海滩边脱光衣服、点燃篝火,欢闹且莽撞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精神欢愉。
电影在人物叙事上着墨的场景并不多,而是截取这些名留青史的人物生活中细小的场景。
通过房间内部复杂的场面调度和对群像的刻画,聚焦于乐手一起挤在小房子里的音乐交流、在海边的派对、音乐厅的表演的场景。
这使得这些乐手更生活化、也更接近普通人的模样,当他们在极权体制下追逐艺术,在封闭的社会里孕育暧昧情愫,反而流露出一种更为私密的摇滚情绪。
通过摇滚,他们仿佛撕去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标签,当乐手们以这种地下的形式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时候,这实则是一场革命。
电影的拍摄手法也非常有趣,很有些先锋派超现实主义的味道。尤其是有好几段在真人场景中搭配动画,用粉笔在原本场景上尽情发散想象力,将角色的内心情绪外化。
摇滚青年在电车上被其他乘客指责为“意识形态的敌人”时,他们模仿Sex pistols,通过颅内小剧场用极度夸张的言行与社会压迫进行对抗。
当他们直视镜头举起“这些都没发生过”的牌子,观众其实会产生有趣的间离感,也会因为极为朋克的整个场景忍俊不禁,并感受到叙事背后的极度荒诞。
在麦克留给自己妻子和维克多独处空间时的雨中场景,Lou Reed的《perfect day》一秒带观众梦回《猜火车》。
搭配极具代表性的摇滚乐,这些力量感十足的画面直击摇滚乐迷内心。
《盛夏》结尾的片段是维克多站在台上,台下麦克到来然后离去,温柔地笑着鼓掌,这个场景仿佛重回最初三人相识的样子,这里所看到的希望,是突破政治束缚的希望。
对于摇滚乐迷们来说,生活在80年代的苏联绝对是倒霉透顶,但他们或许成为了最接近摇滚本质的那群人,成为苏联钢铁丛林中盛放的一支野玫瑰。
那个列宁格勒的夏天,一切似乎比阳光更加炽烈,足以让我们忘记十一月的寒冷,回到八十年代蹦场社会主义迪。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