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话说龙门(孙华看不见的风景)

话说龙门:

那一声独特的“哈”

孙华看不见的风景(孙华话说龙门)(1)

龙门印象系列之二十七

孙华

孙华看不见的风景(孙华话说龙门)(2)

每个人一出生,便处于一定的乡音方言的环境中。这些乡音方言,蕴含着家族亲情、生活习惯等诸多内容,自幼浸润其中,必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乡音未改鬓毛衰”便是最好的描述。

乡音方言因更具乡土气息,更能唤起儿时记忆,更能拉近人际距离,因而成为旅居在外的同乡游子互相认同的有效纽带。长时远离故土的游子,一旦见到老乡,以纯正的乡音方言交谈,说到动情处,往往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孙华看不见的风景(孙华话说龙门)(3)

与龙门村民交谈,只要稍加注意,便会发现一个特点:不少话的末尾,都有一个“哈”字。比如“前日子,佤(我们)两人一俦(音tao,一起)去富阳咯,哈!”“炖牛肉味道好咯,哈!”这一特点是如此突出,以至外乡人有时会开玩笑说“龙门蟹(音ha )多!”

与别处比较,龙门话的不同处当然不只这一声“哈”。首先,许多口音就不同。比如“碗”,龙门念 wai ,场口念 wa ;“我们”,龙门话是不拐弯的“我拉”或者“佤”,大源话则是有调子的“阿拉”。空间距离近一些,沈坞、六村畈等龙门镇的几个自然村,有几个字词的口音与龙门大村比,也有细微的不同。空间距离远一些,债、张、周、柴、洒、生等字,富阳话是舌尖音,而龙门话则是舌面音;板、担、田、年、圆等,在富阳话中是鼻化韵,而在龙门话中没有鼻化韵;“人”,龙门人念 nin ,而嵊州人则念 nang 。与普通话比较,龙门口音的特点更多:保留了中古音系的许多浊声母,如爬、饭、达、旱、席;没有普通话的翘舌音,如“是”与“寺”、“仓”与“昌”读音相同;不分前后鼻音,如将“经”念成“金”;存在文白两读,如“巴西”的巴(ba)与“巴掌”的巴(bo),“出差”的差(ca)与“差不多”的差(cao),文白读音区别很明显。

不仅语音多有不同,词汇的相异也不少。比如,龙门人口中的“坐搭凳”(音,因站立不稳而一屁股坐到地上),大源方向的人则说“臀桩”(音);龙门人说的“格里”(音,这里)。场口洋涨方向则说“ ba 里”;龙门的“簟箩”,常安叫作“ me 篓”。与普通话相比,不同的称呼更多,如小“畚箕”称为“勾脚”,“早上”说成是“早五更”,“锅巴”称“镬焦”,“妻子”叫作“老娘”,“作料”称为“料作”。

语法上,龙门话也有自身特点。比如,普通话说“打死他”,龙门话常说“掴煞得伊”;普通话说“再添点”,龙门话则说“添点添”。

从方言学的角度讲,龙门话属于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富阳方言点场口区块。场口、富阳境内各乡镇乃至吴语区内各地的方言有其共性,同时又有各自的个性。而吴语区与汉语其他方言区的方言,同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构成了源远流长的共通的汉语,让不同区域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个性,则体现了语言的区域特点,让人一听便可分辨谁是同乡。

从日常生活讲,两个素昧平生的龙门人若在外县、外省乃至外国相遇,一旦听到早已存入心底的“哈”以及其它特有的语音、语气与字词,第一个心理反应无疑就会是“伊肯定是龙门人!”

孙华看不见的风景(孙华话说龙门)(4)

早时,许多乡下人若是到了县城、省城,因为当地人的口音与自己不同,即便交流并不困难,也会有意无意地学说他们的话。究其原因,无非是自认“乡下人低城里人一等”,自己的语言“不正宗”。其实,方言的形成自有其历史。现代南方方言,都是由北方的华夏族(汉族)向南方迁徙发端的。比如,吴语历史可溯至3000年前周代的太伯、仲雍南迁江苏,粤语的形成则与秦朝将数十万戍卒派驻岭南地区有关。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吴语保留了中古全浊声母与浊音音位,保留了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许多方言正是因此无法以现代汉语拼音表述,且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语音与唐宋诸韵书高度匹配。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吴语方言,可说是比普通话更为“正宗”。因此,无论哪个地区的方言都是“正宗”的——城里人的话也是一种方言,根本无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只是,现在再回家乡,那声独特的“哈”,那些原本耳熟能详的独特的语音语词,渐渐少有听闻了。这,应该与早时的“低人一等”的观念无关,而是社会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吧。

孙华看不见的风景(孙华话说龙门)(5)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