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

一谈论起明朝的事,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统治残暴。特别是那几个“特务”机构,他们直接受命于皇帝,随时可以不经约束,进行提审任何人。而一但有人被他们捉走,那等待他的便是严刑拷打。即便不死,也得脱层皮。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残暴在一般情况下,它只是针对官吏阶层,至于普通的平民百姓,则不算过于苛刻。而且在一些时候,朝廷对于百姓还是非常宽容。比如在明朝初期,皇帝还允许百姓直接将贪官污吏绑至京城审问,路上倘若有关口阻拦,直接格杀勿论。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可能和明太祖朱元璋本身的人生历程有一定关系。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两个平民皇帝。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便是我们的明太祖。而他们两人若再比较起来,则朱元璋更像农民。因为刘邦好歹还混个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多少还算有点权利。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1)

反观朱元璋有什么呢?他可真是什么都没有。朱元璋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给地主种地,他给地主放牛。后来黄河泛滥,饥荒成灾,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在一个月内,相继饿死。最后朱元璋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走投无路当了和尚,并且讨了几年饭。直到后来,在好友汤和的邀请下,朱元璋才开始参军,遂才慢慢有了天下。

所以,朱元璋的出身相比于刘邦的县公安局长,简直更像是贫农。而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是纯粹的贫农出身,导致了朱元璋内心深处最痛恨的,便是官吏。

关于这件事,又不得不稍微提下元朝。元朝是蒙古人掌权,他们对于如何把中原统治好并不感兴趣,因为蒙古人在当时,领地很多。所以中原地区对于蒙古人来说,只有两个期望。第一是人民不造反;第二是能收上钱。

那么如何能在没钱的人民身上收上钱呢?这当然少不了下面的官吏,对百姓用一些极端的手段。而朱元璋的家庭在当时,理所当然就深受其害。

于是,当朱元璋一当上皇帝后,便开始极力整治官吏。他最看不得的就是官员腐败,眼睛里也容不得丁点沙子。凡是那些弄虚作假的官员,一律处以极刑,而且连带全家。

可能由于朱老板开了一个“好”头,从来不把官员当人看,以至后续的子孙也争相效仿。朱元璋弄了个锦衣卫,后续朱棣嫌不够,又加了一个东厂,再后续,有人还是嫌不行,又造了个西厂。凡此种种,都为明朝的残暴增添了一笔。

于是,当燕王朱棣发动靖难,赶跑了侄子朱允炆,令方孝孺为自己写登基诏书时,一见方孝孺竟然写了一个“篡”字,他顿时勃然大怒,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的闹剧,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不过话说回来,方孝孺的惨剧,朱元璋是逃脱不了干系的。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2)

一、铁面无私朱元璋,杀尽功臣名将,重选治国安邦之才。

历代开国帝王,他们完成统一大业之后,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置手握大权的将军。乱世之时,需要将军开疆扩土,可一但天下太平,手握大权的将军,便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他们有能力,有兵权,他们直接威胁皇帝。

所以,但凡帝王打下江山之后,都需要解决这种不稳定因素。如汉高祖刘邦打完天下,便逐一杀了韩信、黥布、彭越、臧荼。而张良若不是懂得审时度势,知进退,提前退走,估计也免不了步入后尘。

又如宋太祖赵匡胤,身怀大运,力挽狂澜于五代残唐,统一天下,建立大宋,最终亦是不得不着手解决那些手握兵权的将军。不过赵匡胤人好,并没有进行杀戮,只是“杯酒释兵权”,拿回了权力,赢得了好名。但是其中的几多凶险,又岂能为我们所知。

所以,历代开国帝王,只能与其共苦,却不能与之同甘。

同样,朱元璋也不例外。当他雄心万丈,打跑了蒙古人后,紧接着便开始着手解决大将问题。只不过,朱元璋没有赵匡胤仁慈,他所选择的道路是,格杀勿论。

当时明朝开国功臣不少,其中有六人功劳最大,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邓愈。

他们六人是最早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后来明朝建国,只有他们六人被朱元璋封为开国六公爵。但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相当凄惨。

李善长,开国第一功臣,相当于汉朝的萧何,统领全局,事后被封为韩国公,手上拿着朱元璋发的两张免死铁券。但是最后,定罪谋反,赐死。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3)

徐达,开国第一名将,于公元1385年病死。据很多书上说,徐达本身不能吃蒸鹅,但朱元璋偏偏赐给徐达蒸鹅吃,最后含恨而死。

常遇春,擅长冲锋,嗜杀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惜扫灭北元班师回朝途中,不幸暴毙。

冯胜,朱元璋的老乡,战无不胜的大将军,被封为宋国公,最后同样,定罪谋反,赐死。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掌管军权,同样也是一位大将。最后由于顶撞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将之赐死。幸运的是,朱元璋的马皇后,深明大义,替他求情,最终使得李文忠逃过一劫。

最后一个邓愈,他的结局还算好,无灾无难,直至病死。

当然,朱元璋诛杀的功臣不止这些,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最后亦是被阴害。颖国公傅友德,据说战无不胜,一生未败,最后也被赐死。还有朱元璋的好友汤和,朱元璋亦是动了杀心,只不过最后于心不忍,放了汤和一条生路。

现在,功臣都杀完了,朱元璋也该考虑留点底牌,给子孙保命。况且自己最中意的继承人,长子朱标英年早逝了。

太子朱标死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太子。可是这个朱允炆,是一位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丝毫未曾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所以即便朱允炆脑子非常聪明,他也很难应付突发混乱的局面。因此,这也是朱元璋为何要将前朝功臣诛杀殆尽的原因。

可是,功臣杀完了也是一个问题。比如,蒙古人再打过来怎么办?地方有人起兵造反怎么办?

当然,这个问题朱元璋肯定考虑到了。他大量分封自己的儿子,到边疆地带称王,然后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兵权。一来可以保卫边疆,二来若地方有人造反,他们可以随时起兵,以清君侧。不过,这一个安排有一个致命弊端。

那就是后来朱允炆向朱元璋提到的:“外人入侵,叔叔可以为我抵挡,可万一叔叔造反,我又该找谁来挡呢?”

这时朱元璋突然也有点蒙,于是反问朱允炆:“你觉得呢?”

这种问题当然没有答案,以至最后,两人都不明不白。但是过后,朱元璋也着手安排了一些部署,平日留心挑选了几位储备干部,以待自己死后,他们能为孙儿朱允炆定鼎朝纲。

而其中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千古忠臣:方孝孺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4)

二、千古忠臣,方孝孺。

当时朱元璋在暗中为朱允炆一共挑选了三位重臣。

第一位叫齐德,是个文人,因为颇受朱元璋赏识,后被朱元璋改名叫齐泰,任命兵部左侍郎。

第二位叫黄子澄,洪武十八年,他一鸣惊人,在京城的会试中,荣获三元之一的会元称号,也就是全国成绩第一名。后来被选为东宫伴读,成为太子朱允炆的老师。

至于第三位,就是本文要说的千古忠臣方孝孺。

方孝孺的父亲叫方克勤,曾经担任山东济宁知府。他为官清廉,平时肉都舍不得吃,衣服上也全都是补丁。可是他很不幸,最后因为牵扯一件大案,被冤杀。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全国一共经历了四件大案,死了好几万官员。第一件大案叫郭桓案;第二件大案叫胡惟庸案;第三件大案叫蓝玉案;第四件大案叫空印案。

而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就是因为受空印案牵连而被杀头,原因是方克勤当时是主印官。当然,空印案并非是有官员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也不是有人贪污腐败。

空印案简单来说就是,地方上的财务人员,每年需要去京城对账。可可如果对完账之后,发现账上有不对的地方,比如记错数字,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拿回账目回地方核对。这其中的关键,是每次都需要地方盖章。

可如果每次都因为这种小事,使得差人来回跑,并且来回一次需要几个月,这就太花费时间。于是官员每次都让差人拿着地方的公章前去,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在京城就地改动,然后盖章,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这种操作,其实在官员之间,都是你懂我懂大家懂的事情。可问题偏偏就出在,这种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唯独朱元璋不知道。于是,朱元璋就暴怒了,立刻派人往下查。而查的人心知肚明,却也不敢说,因为自己也经常这样做。

最终的结果就是,终于有人说了,朱元璋也知道了,于是天威震怒,杀了不少相关的人。而方克勤就是其中之一,糊里糊涂的就被杀头了。

方孝孺的老师,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宋濂。宋濂是朱元璋手下著名的文臣,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他和刘伯温是同乡,并被朱元璋委派重任,当太子朱标的老师。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5)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同时也是朱元璋最得意的儿子。值得称赞的是,朱标在宋濂的教导下,表现的非常出色。他为人宽厚仁慈,甚有明君之状,后来他又被委任修编《元史》的任务,担任总裁官。可以说,他是朱元璋最佳的继承人。

是故,方孝孺在父亲和老师这样好的门风下,自幼熟读经书,并且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且在当时,也是声名远扬。可是令他不解的是,父亲和老师都同时在朝为官,而且自己声名很大,可就是一直不被朝廷任用,以至十年之久。

方孝孺不知道的是,他其实早已经被朱元璋盯上了,而且他在朱元璋心中所占的分量还非常重。

曾在某一天,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可以绝对信任的,他的一生都会效忠于你,并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但是现在,他有点傲,需要打压一段时间。”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独到,因为方孝孺在后来,确实一生都在效忠朱允炆。只是这个效忠,代价有点大,最后竟连累了十族。

在这里提一句,一个家族背后的血缘关系,最多只有九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听到谁谁谁,因犯罪要株连九族,而没有再多的。

那方孝孺被诛杀十族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个第十族,说起来还有些戏剧性。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6)

三、朱棣,靖难,清君侧。

说到燕王朱棣,我们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位牛人。因为纵观历史长河,那些天生不安分,想要造反的人不在少数,可是最后能造反能成功的,例子却是很少。而在天下太平的时造反能成功的,在明朝以前更是没有。但是朱棣牛,他成功了。

在这里还得再说一说朱元璋。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为了后代子孙能够江山稳固,基本上解决掉了所有的不稳定因素。然后为了防止外族入侵,又大量分封自己的儿子在边疆当王,并且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儿子们一则可以在边疆锻炼,二则可以起到防守边疆的作用。但是前文提到,这一策略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朱允炆后来提到的,外族人入侵叔叔可以防守,可是叔叔造反怎么办?

虽然朱元璋也留了后手,给朱允炆细心物色了三位镇国安邦的重臣。可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朱允炆的话到最后,竟真的一语成畿,短短三年时间,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打跑了朱允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时朱元璋在全国各地,一共封了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其中有九人特别厉害,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还很能打。在朱元璋死后,他们九人就相当于独立的地方武装势力,也可以称作九大军区。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7)

其中燕王和晋王的势力最大,各自带有十万余人的部队。且还有一位比他们两人更能打的,叫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部队——朵颜三卫。

所以,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所面对的局势更加剑拔弩张。而这些王当中,最想当皇帝的便是燕王朱棣。因为他特别看不起朱允炆,并且心中时常不忿——我的能力这么强,凭啥你来当皇帝?

据史书记载,朱棣和朱允炆年幼读书时,朱元璋曾在他们面前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然后让好学生朱允炆和社会青年朱棣来对。

朱允炆当时先对,说的是:雨大羊毛一片膻。这句话虽然勉强对上了,但是却有些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灵感突发,脱口而出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当时听到后甚是欣喜,因为这句不但对的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于是当即表扬了朱棣一番。而朱棣则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朱允炆,意思是说:“呵呵,你也有今天”。

还有一次,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流氓相,并用手拍朱允炆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也会落我手里。”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属于大不敬,类似今天的学校门口打劫。

而朱允炆也没想到,自己的叔叔朱棣竟然敢这样放肆,一时间不知所措哦,慌了手脚。不过幸好,朱元璋正好路过,看到了这一幕,顿时勃然大度,骂了朱棣一番。可也因此,使得朱棣对朱允炆更加的痛恨。

以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朱棣后来被封为燕王,镇守今天的北京一带,然后势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军事天赋也在不断的提升。再后来朱元璋死了,朱棣就更加蠢蠢欲动,一直憋着劲想要弄出一番事业。不过朱棣短时间也不敢轻举妄动。

第一,自己虽然看不起朱允炆,但是他能被朱元璋认定为继承人,说明他肯定不是傻子。所以朱允炆不是那么好对付。

第二,朱棣虽然是社会青年,但也是读过书的,朱棣非常清楚,造反的风险很大,不易成功,而且一旦失败,就是死亡。再看前人的经验,在太平年间造反成功的案例,是零

不过有些时候,这种事情也由不得朱棣选择。因为朱允炆刚登基一个月,便开始了他的雷霆手段。先是把周王全家流放到云南,然后又把代王以“谈虐残暴”,流放到蜀地。在大家还没明白过来的时候,又将湘王以印钞票”罪,将之逮捕。然而湘王有骨气,直接紧闭大门,和全家自焚了。

总之短短一年时间,先后五位王族叔叔被制裁。现在大家也明白回来怎么回事了,朱允炆这是要向自己的叔叔们开刀了。

而反应最大的,便是朱棣了。本来就对朱允炆不待见,现在准备弄我了,我在坐以待毙,以后岂不是会很惨?于是朱棣造反了,并且给自己起了一个正义的名号叫:“靖难,清君侧”。

后来的故事就是,朱棣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打跑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自己成功了,成为了唯一一位在太平盛世下,造反成功的人。

而成功后的朱棣,其实最早也并没有打算要杀方孝孺,即便他是朱允炆的重臣。因为朱棣的大谋士道衍给他说了一句话:“殿下入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8)

四、诛杀方孝孺,十族。

朱棣进京之后,因为在大谋士道衍的提醒下,不要杀方孝孺。所以他开始是很听话的。但最后意外的是,朱棣与方孝孺竟因话不投机,一气之下诛杀了方孝孺十族。不但杀了,而且杀的更多。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朱棣在大殿上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登基诏书。这件事其他人也能干,但让方孝孺这样的名人亲自写,则显得有分量。但是朱棣没想到,方孝孺去大殿上,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

当时方孝孺哭着走进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

然而这句话激怒了方孝孺,应声而问:“成王在哪里?!”

“自焚死了”

“成王的儿子呢?”

“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这是我的家事。”

一番对话,社会青年朱棣领教了一代大儒的言辞激烈,终于没有了耐心。然后直接让人拿出来纸和笔给方孝孺,逼他写。

方孝孺不写,朱棣就继续强逼。于是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于是朱棣愤怒的丧失了理智:“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答道:“灭我十族又如何!”

当然,这都是气话,可是朱棣也气,那就灭你十族,于是传令下去。

下面的人接到命令,顿时也蒙,一个人最多九族,我去哪里给他找出来个第十族?

但是命令下来了,肯定得执行。最后为了完成任务,差人抓了方孝孺的老师、朋友、学生,凑够十族。然后全部诛杀。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9)

结语:

一代忠臣方孝孺,哪怕被灭十族,也不肯为朱棣写登基诏书。这种不怕死的精神,确实可以称得上千古忠臣了。但若是站到理智的角度上看,我却认为他这种效忠,并不可取。

首先,方孝孺出身儒门世家,他遵守道德忠义,我不反对。但是他把自己的坚持,建立在朋友、亲人被全部杀害的代价上。我请问,这是否值得?是否过于自私?

其次,选择忠义,也要分清楚是谁。文天祥至死不屈,那时因为民族气节,民族大义。可方孝孺呢?他忠的是朱允炆,他不认可的是朱棣,但是他们毕竟是一家人。就像朱棣说的:“这是我的家事”。所以无论最后谁赢了,方孝孺都是朱家的一位打工者。

最后,我认为方孝孺的一片忠心,确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敬仰,但是他的认死理,不变通,我认为不可取。毕竟我们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还是多一点“中庸”为好。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千古忠臣方孝孺)(10)

本人是历史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历史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熬出来的曹孟德,忍出来的司马懿。(纯正史,接受质疑。)

三国第一谋士荀彧:说话让人爱听,是一种智慧

古代科举制度,最令读书人神往的不是状元,而是有幸连中三元

八拜之交第五拜:羊角哀与左伯桃,二鬼斗荆轲之舍命之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