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贽一庭明月(李贽经典名句)

作者 金朝荣 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自古以来,云南省姚安县涌现了许多品正学高,治政有方,名留青史的官吏。其中,明代姚安知府(俗称姚安太守)李贽是一位清正廉洁,造福百姓的好官。李贽(1527年-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福建泉州晋江县人,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万历五年(1577年)赴任姚安军民府知府(正四品),施政秉承“务以德化民,不贾市俗能声”(民国《姚安县志》,下同),居官素以“法令清简,不言而治”安民养民,“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而“自治清苦,为政举大体”,体察民情,遂在府衙上书写了“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和“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李贽用两副对联自律自勉,并以此为镜,为民造福。为缅怀先人,2006年姚安县社会各界纷纷自发捐资,在县城梅葛文化广场铸立了李贽铜像,弘扬清正廉洁精神。

倡导和谐,平等恒顺。明代姚安府辖境约为今云南姚安、大姚、永仁等县及四川攀枝花市金沙江以南地区,其中“两姚”(姚安、大姚)是多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民族矛盾突出。李贽主张官民平等,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实行和谐政策,“原情论势”不以其他地区一概苛求。对于各族上层人士“凡有一能,即为贤者”,以礼相待,竭至以诚。建立了“尊尊而亲亲,老老而幼幼,化民成俗,各止其所……岁时朔望,各羡盈资,以兴义举,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民族融合关系,“一振士风变,再振民风醇。所以忠信士,蛮貊犹相亲”。(方思善《怀五子诗·姚安》)形成了社会安定,民族和睦,文运昌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李贽经典名句(原创李贽一庭明月)(1)

李贽画像

开化“民智”,传播先进思想。李贽任姚安知府期间,重教化,兴教育,注重发挥民众才能,因材施教培养人才。他上任不久,即在城南德丰寺(今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开设三台书院,收徒讲学,言传身授,“日集生徒于堂下,授以经义,训以辞章,谆谆璺璺,日昃忘倦”,传播先进思想,引导教育当地人民觉悟觉醒。邑人郭万民、陶斑、陶珙兄弟等皆投其门下为徒,受到其思想文化熏陶,终成滇中著名学者,被时人誉为“龙湖高足弟子”。此外,李贽还留下了大量富含哲理、教化乡民的诗文,如《贺世袭高金宸膺奖序》《光明宫记》《论政篇》《龙山说》等,都是姚安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值得一提的是,李贽倡导男女平等,在他创办的书院中收有不少女弟子,且门生受新思想熏陶,成为乡贤才俊者众多。

捐资建桥,造福一方。距离姚安20多公里的千山万壑间,有一条南来北往的茶马古道,在连厂段必经十余丈宽的涟水河,此河段每当夏秋之际,洪水暴涨,泛滥成灾,舟楫难施,行者有漂没之患。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李贽“深解蛮夷(指今姚安)之地百姓苦患”,遂“四处劝捐,寝食不遑,心力俱瘁”,历经2年“捐资聚石为桥,利行旅,通往来,以垂永久”。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将连厂桥易名为“李贽桥”。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当地政府对此桥进行多次修缮,人民至今仍然受益,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经典名句(原创李贽一庭明月)(2)

明代李贽主持修建、已成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姚安连厂桥

两袖清风,百姓爱戴。李贽执法严明,廉洁律己,一介不取,乐于清苦。但由于李贽“口直肠愤,兀傲自放,政见与众不同,故为当时的社会权贵所不容”。(1996年版《姚安县志》),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三月,“谢簿书,封府库,携其家,竟自免归……”值御任离姚时,诚然“做官无别物”唯“囊中仅图书数卷”,“土民攀卧道间,车不得发”,足见其深得民心威望。其弟子陶珽在姚城东南隅青莲寺建了“李卓吾先生祠堂”,并撰文恩志盛赞:“先生真人也!其在姚也,当其时,尽其心;其去姚也,无系恋,无要结。如江河行地,如日月经天。”云南巡按(监察御史)刘维及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辑录各界人士赠诗留文,编为《高尚册》,佥都御史顾养谦撰写序言盛赞李贽品行功绩,昭告后人。当时云南著名文人李元阳盛赞:“姚安太守古贤豪,倚剑青冥道独高。僧话不嫌参吏牍,俸钱常喜赎民劳。八风空景摇山岳,半夜歌声出海涛。我欲从君问真谛,梅花霜月正萧骚。”李贽离开云南后,仍念念不忘姚安人民,他在晚年遥寄云南老友方沆的一首诗中深切表达了余生异乡“遗爱”:“为郎怜白下,秉性忆南中。一万苍山路,三千鲁国风。及门谁第一,时迤回西东。闻有袈裟石,何由寄远公。”

李贽经典名句(原创李贽一庭明月)(3)

李贽著作《藏书》书影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