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十月对贾樟柯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时隔九年,他的电影又可以在国内上映了。
念着对他的美好印象,第一时间就去影院看了《山河故人》,对于一向遵守观影规矩(不发出声音,不发出亮光)的八哥,竟然在看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实在忍不住拿出手机来看时间了。
一个月过去依旧如鲠在喉,究竟是什么让我如此反胃呢,先看看这个故事到底有多傻:
电影分为了三段,第一段的时间是1999年,讲了一段三角恋的故事。全世界有无数种三角恋,贾导偏偏采用了最庸俗的恋法:赵涛选择了有钱的张晋生,放弃了穷困的梁子。
第二段的时间是2014年,就和99%嫁给富豪的结局一样,赵涛和张晋生离婚了,孩子跟着爹。这个时候病重的梁子来向赵涛求助,看着昔日的恋人即将离世,这是多么伤感啊。这个庸俗的故事竟然被演绎完整了。
更伤感的事情是赵涛的父亲去世了,借着送葬的理由,母子重逢。就和99%母子分离的情况一样,母子情感间隙很大,在国际学校读书的孩子一口妈咪,一口爹地,电影完全达到了国产电视剧的水平。
最后孩子要去澳洲移民,母子惜别,临别的火车上,赵涛和孩子分享了当年他父亲追她时候送的歌曲。
貌似没什么问题,但细细一想不觉得奇怪么?你们母子不可能一出生就分别吧,难道你们之间就没有别的可怀念了?非得牵扯到这首歌么?疑心病严重的八哥不得不反问赵涛:你舍不得的是孩子,还是孩子他爸?
当然大多数人包括贾导也没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因为大家都默认电影里的《珍重》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它充当了提醒怀念的使命,它出现的合理性要让位于它的意义,所以一旦前奏排山倒海般地响起来,就相当于在提醒观众:不要多想,赶紧拿好纸巾。
所以每当这首歌响起,我都会提高警觉,这种被强迫感动的骚扰开始愈演愈烈。
第三段的时间是2025年,当时我还有点期待,不知道这个“土生土长”的导演对未来会有怎样的展望。结果,除了一个全透明的PAD,唯一的新闻是澳洲的著名景点十二门徒岩石少掉一半了……不知道澳洲旅游局会不会告他中伤……
拜托,这个故事完全不需要放在未来好么,把整个年代往前推也可以实现吧,既然好不容易跑一次未来,就不能多用点心么?几十年前的电影都比这个前卫多了。
再说剧情,就更无语了。孩子长大后几乎不会说中文了,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很差,反倒是从老师那里找到了亲切感,这个比他妈还要年长很多的老师张艾嘉最后就和他上床了。如果说他是因为缺乏母爱,所以产生了恋母情结,还勉强成立,而张艾嘉这么随随便便地就和小鲜肉上床也太狗血了吧?
好在电影快结束了,不然我真的要提前离场了,但想不到就在最后一分钟,贾导把恶心推到了巅峰:年迈的赵涛在家里突然又开始怀起旧来,拿着收音机走到雪花飘飘的树林里,伴随着怀旧的音乐跳起了电影刚开始的那一段舞蹈。
当时八哥的耳边瞬间就听到了马景涛的咆哮啊:你这不是精神有问题嘛!家里那么大!那么暖和!为什么要跑去风雪里跳舞!你这样会感冒的!
这个恶心的结局带来豆瓣里一句很经典的评价——《山河故人》的故事讲述了:到2025年,山河不在了,故人也不在了,只有广场舞活到了最后。
看完电影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是不是这几年的审美境界有了重大提升,才会对这部电影如此反感,昨天忍不住把《三峡好人》拿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终于很遗憾地发现审美境界并没有提高太多,这部拍摄于2006年的电影还是让我感怀了一把。
好吧,估计你们也猜到了,其实这篇八文写到这里只是为了抛砖引玉……主角现在登场了……
曾经也有人质疑,八哥你说你是自由影评人,结果你就是个用电影截图来介绍故事概要兼剧透的。
那么,一向最吃激将的八哥今天就用对比的方式,用(貌似)专业的角度,来评一评这部我想当喜爱的电影吧!
一部叫《山河故人》,一部叫《三峡好人》,名字何其相似,所表达的东西其实更相似:《山河故人》的主题是失落与怀念,《三峡好人》的主题是分别和留恋。
为什么相似的主题,却带来截然相反的感受?
先说故事:
如果要用语言去概括《三峡好人》,两句话就能说清楚:韩三明去奉节寻找失散十六年的妻子,得知妻子被卖掉了,决定回家赚钱,一年后再把她赎回来。赵涛去奉节寻找两年没回家的丈夫,却发现他已经有了新的相好,在离开前和他提出了离婚。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两段故事嫁接在三峡原住民迁徙的大背景下,瞬间就有了历史感,立意的起点就高,所以把着力点放在了氛围与情绪的渲染上,情节自然就四两拨千斤了。
反观《山河故人》,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里都可以,作为剧情片却用了一个已经烂透的故事,所以再怎么拍,都好不到哪里去。
再说镜头:
在《三峡好人》里,几乎所有的镜头里都能看到“拆”,所以故事可以很简单,甚至都不需要台词,因为镜头本身会表达感情。
而《山河故人》完全找不到镜头感,和拍电视剧真没太多差别,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河岸的远景,就这么一个场景,上下左右不知道被重复用了多少次,真的是醉了。
看看细节:
《三峡好人》里,赵涛去丈夫的厂里找他,被告知已经离开很久了。她从丈夫曾经用过的柜子里拿了一盒茶叶,镜头一转,她坐在江边把茶叶倒入了杯子。思念就通过味觉渗透出来了。
而《山河故人》呢?赵涛留给儿子一把钥匙,说这里就是你的家,你随时都可以回来。拜托,这个寓意送给小学生写作文都会被嫌弃!
听听音乐:
贾樟柯一直被人笑称借电影做DJ,每部电影里都穿插着流行音乐来凸显时代感,看看《三峡好人》里用了多少媒介来传递音乐:破屋子里的手机铃声,江边的路人歌唱,夜晚山间平台的广场舞,人声鼎沸的歌厅……
而《山河故人》呢?CD,手机,收音机,完全没有场所感。高下立见。
(但不得不说一句:《珍重》这首歌选的真好,几乎是整部电影唯一的亮点,为什么这么说?听一下就知道了。)
还有演员:
对于演技不佳的演员来说,不露表情就是最好的策略,所以在《三峡好人》中,赵涛没有露馅,她一直阴沉着脸,充满了平实自然的生活感。而煤矿工人出身的韩三明就更加朴实无华了,那种无雕饰的纯天然使他在智利国际电影节上还夺得了一个影帝……
而赵涛在《山河故人》里无论悲恸的哭还是纯情的笑都让人看着不自然,尤其是父亲离世之后的两场嚎啕大哭,还要用长镜头和特写,真是太挑战观众的忍耐力了。
(网上没找到截图,大家自己脑补一下吧!)
最后说说点睛之笔:
贾樟柯爱用一些超现实的镜头来表达疏离感,《三峡好人》里用得相当精妙而提神,比如废墟里的消毒队,突然升空的移民纪念塔,临江走钢索的人……
把这种荒诞建立在三峡居民迁徙的历史事件上是相当精彩的。纵观全人类的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全民大迁徙,三峡两岸的千年古镇在几年中就将全部消失,难道这还不够荒唐么?
《山河故人》里也有两处,一个是出现过两次拿着关刀的少年,一个是坠落的飞机,前者还有点时代错位的意思,后者就有点莫名其妙了,有人说是象征马航失事,这个是不是有点离题了?
说到底还是故事本身缺乏新意,又没背景衬托,“情”与“境”无法交融,所以难以让人产生感慨。
《三峡好人》虽然算不上是贾樟柯最真诚的电影,但绝对是他把自己的风格和手法运用得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值得回味的细节相当多,能看出来非常之用心。
而《山河故人》的感情表达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巴不得观众看不懂,就差在字幕上标注:你们可以哭了。
当然从战术上来说,贾樟柯是成功的,因为这部电影的反响还不错,也可以理解他为了上映和口碑只能拼了,但是从艺术性的角度,我还是不得不说:这是相当堕落的。
一部好的抒情电影,只能散发淡淡的感情,因为那才叫做情怀,就像被风吹过来的花香,似有似无却吸引着你去追寻;用多了的感情就变成了煽情,好比洒上了香水,乍一闻还可以接受,闻多了就觉得不舒服了;而比煽情更可怕的是矫情,对于矫情的人,八哥只有一句忠告:请在喷香水之前,先把身子洗洗干净。
从《三峡好人》到《山河故人》,真正让人怀念的是那个回不去的贾樟柯。
如果觉得写的不错,请关注冷面八哥,ID:LM-EightG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