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爸爸去留学》打破传统亲子观念,引出一种全新的亲子关系,为同样面对疑惑的现代亲子关系提供了“镜”也点燃了“灯”。
今日,聚焦当代家庭情感与亲子关系的话题剧《带着爸爸去留学》迎来收官。自6月13日开播以来,《带着爸爸去留学》收视率与热度居高不下,首播当日,即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双台实现高收视。截至目前,仅腾讯平台播放量超20亿,播放量居同时段电视剧第一,#带着爸爸去留学#阅读量超23亿,剧集相关话题#为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值得吗#、#独居女性如何保护自己#引发讨论全面开花、屡破圈层;官方抖音粉丝累计达80万,总点赞数超2100万。
《带着爸爸去留学》以4组颇有代表性的陪读家庭为样本,通过一些强情节事件,把出国留学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全景呈现,引导观众辩证、理性面对出国留学,而不是盲目追寻“留学热”。从该剧的观众反响来看,具有共鸣感和话题性的留学陪读亲子题材、倡导“爱要放手”的全新亲子教育观、幽默贴切的台词和自然细腻的表演,引发了共鸣和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送孩子进行留学教育,然而导演姚晓峰却发现在一些海外留学陪读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畸形的。不少父母为了去海外照顾孩子,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却因此理所当然地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和生活,由此双方产生了各种矛盾,且不断激化。
这个现象引起了导演的思考: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到底值不值得?真正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因此《带着爸爸去留学》生逢其时,通过剧中4组家庭教育问题的集中展现,让观众看到家庭教育的症结所在,引起观众的反思。
▍全面展现留学挑战,父母子女双向成长《带着爸爸去留学》创作灵感来源于导演的切身经历。2016年,姚晓峰在陪儿子海外求学期间,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令他深有感触,于是萌发了拍一部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的想法,探讨自己作为父亲观念的转变和走过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留学的创作背景下思考家庭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剧集开篇黄成栋、黄小栋被砸车、丢东西、错过面试等情节桥段,很多都来源于导演的亲身经历。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剧让父母们看到留学中存在的风险,并在剧中呈现海外生活将面临的挑战,提醒父母理性看待留学。
由此,《带着爸爸去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以冒险之旅开场,做情节剧的类型化尝试。比如,在展现海外生活中所面对的安全风险时,剧中一开始就上演了惊险的车祸事故,3组家庭初到海外便遭遇挑战,途中黄小栋和黄成栋的争吵还导致了荒漠迷路。校园生活里,黄小栋等人遇到校园枪击事件,幸亏黄成栋及时赶到智斗歹徒,黄小栋才幸免于难。
此外,在留学生活中,融入海外环境和人际交往也十分具有挑战。陈凯文12岁就离开家,被迫抛弃12年拥有的一切,在海外生活8年,一开始会想念亲人、朋友,但是渐渐对这些也变得无所谓了。陈凯文将自己形容为“荒岛”,剧中他说:“对于12岁的人来说,出国读书就是放逐到荒岛,因为你要在荒岛上活,就要把自己变成荒岛。”并坦言自己这8年难以融入海外的交际圈,和外国人交友并不贴心。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变成一座荒岛,陈凯文道出海外生活的不易。
在导演姚晓峰看来,“到哪儿都离不开父母”已经成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集中现象,“这其实是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太‘唯学习论’,用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来定义孩子的成功,却不强调他们个人的成长,心智是否成熟,这里有孩子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所以我想把它们拍出来呈现给观众。”
在此基础上,《带着爸爸去留学》还探讨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电视剧一开始,武丹丹就上演了一场“手撕”后妈的戏码。因为父母只注重自己的事业,对她只是一味满足物质需求,甚至于离婚都不告诉她。缺乏关爱的家庭让武丹丹形成了通过任性妄为、制造大声量来换取关注的性格,后来还导致了她做出离家出走的激烈行为。
编剧刘珂认为,这部剧的核心是“成长”,“这部剧里没有谁是完美的,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他们始终都处于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刘若瑜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在国内非常体面的外科医生工作,倾注一切却迷失了自我,甚至开始酗酒。在黄成栋的帮助下,刘若瑜在戒酒会和大家诉说心事,慢慢开解了心结,最后重新振作,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黄成栋一直重视自己的小家,为家庭而活,从陪孩子坐公交、上课的步步紧逼到父子矛盾爆发,最终选择默默目送,让孩子自己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前半生为黄小栋而活,接下来他也要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正如该剧片花中武翰祥的那句台词,“父母不能为了陪孩子一阵子,而牺牲自己的一辈子”。
不仅孩子需要成长,成年人也需要成长。剧中无论是黄成栋还是刘若瑜,最终都明白了父母在孩子身边应该以一个独立的人格存在,敢于追寻自己的幸福和梦想,少些苦口婆心的说教,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成为孩子前进的榜样,这对孩子就已经是一个最好的导向。
▍引发观众理性思考,给“发烧”的留学市场降温“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还会来国外读书吗?”
“如果我能选的话,我当然不来了。”
“为什么?”
“那我问你,你会放弃你现有的一切让人把你扔到荒岛上吗?”
初中就来到国外生活、直到大学仍然无法融入当地生活的陈凯文与其后妈的这段对话发人深省,也折射出千千万万留学家庭的问题;朱露莎的父母对女儿寄予厚望,指望女儿能在国外“混出个人样来”,好让全家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朱露莎本身不是个开朗外向、能言会道的女孩,她也不像武丹丹那样强势会争取,之前在国内都是父母为她安排妥当,如今到了陌生的国度,生活和英语能力都差的朱露莎更是孤立无援。她融入不到当地的圈子里,父母又把所有希望都压在她身上,因此让她内心焦虑万分。朱露莎的焦虑也是当今社会留学的男男女女身上的焦虑,他们在父母缜密的规划中按部就班成长,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很多时候却又无力改变眼前的生活,小小的年纪就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带着爸爸去留学》正是用这样一种客观呈现的视角,将现实留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以及留学带给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和痛感放大,帮助那些极力推崇留学的家长们理性决定,让家长认识到,留学只是其中的选择之一,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留学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最好的爱,是学会陪伴后放手。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放手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追求,父母应该学会尊重他们,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诉求,放手让孩子去经历,这才符合成长的自然规律。在学会放手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实现共同成长。这是对当下家庭教育观念的反思,也是剧集想要表达的新理念,同样,这一理念也更适应家庭关系在新时代中的发展。
《带着爸爸去留学》取材于现实生活,结合富有戏剧化的轻喜剧表达方式,通过父母和子女的双向视角,探究了当下原生家庭教育问题和亲子问题,以真实可感的表现方式,直接犀利的将原生家庭教育问题暴露在了社会面前,把中国父母和孩子间经常发生的矛盾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在原生家庭的国民话题中找到新切口,通过剧中4组家庭对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家庭教育的矛盾,也找到了化解矛盾的答案。
《带着爸爸去留学》打破传统亲子观念,引出一种全新的亲子关系,为同样面对疑惑的现代亲子关系提供了“镜”也点燃了“灯”。剧集试图向社会传递更加健康的家庭教育观:父母和子女既是家庭共同体又彼此独立,亲子的陪伴中要践行“爱要放手”的教育观念。父母在成长中适时放手渐渐与孩子进行人格上的“剥离”,最终在背后给予支持和鼓励,或许才是家庭亲情的最后归属。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