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帆
1933年9月,国民党集结10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开展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投入进攻的军队人数就达到50万,而此时红军的总兵力只有11万多,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提出的“御敌人与国门之外”“两个拳头打人”“全线出击”的决策,当时中央提出要“扩大100万正规红军”,而这是中共建立苏区以来规模最大也是最不切实际的“扩红”运动,因为此时中央苏区所有的23各县,总人口也只有200万。1951年上映的电影《翠岗红旗》讲述的故事就是从这次“扩红”运动开始的。
影片海报
《翠岗红旗》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1951年3月8日上映,影片由张骏祥导演,杜谈编剧,由于蓝、张伐、温锡莹、白穆、孙羽等主演,影片故事为:
1933年,江西苏区江营扩大红军力量,青年农民江猛子率先报名参军。他的新婚妻子向五儿鼓励他顽强战斗、英勇杀敌。翌年,猛子随军长征北上。
大地主、“铲共团”团长萧镇魁卷土重来,猛子的父亲、乡苏维埃主席江春旺、妹妹林仔均遭杀害。
五儿迫于无奈,改名换姓逃亡他乡,在一个荒凉的土地庙里,生下儿子小鸿。次日,由于孩子的哭声,她被萧镇魁的爪牙发现,迫不得已去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妈。
一日,封之固得到走狗的密报,准备黑夜上山进剿游击队。五儿及时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游击队,使匪军遭到挫败。1949年,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萧镇魁逃上翠岗山,妄图凭借险峻山势,负隅顽抗。
五儿母子等群众也被裹胁上山。江营一带解放后,解放军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留下一个师负责剿匪,而师长正是当年的江猛子。五儿得悉解放军已来到山下,不胜欣喜,即将自己的身世向小鸿倾吐,并叫小鸿悄悄下山去找解放军。小鸿来到解放军师部要求参军,父子得以相认。
小鸿提供了进攻翠岗山的路径,并担任部队的向导,终于一举歼灭敌军。郁郁葱葱的翠岗山上,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
《翠岗红旗》是新中国第一部表现红军离开苏区之后苏区人民坚持斗争的影片,也是第一部将此类影片“格式化”的开篇之作,其后的《党的儿女》、《红孩子》《闪闪的红星》等基本上也都采用了本片“红军在苏区、红军离开苏区、反动派还乡、坚持游击战和地下斗争、红军(解放军)又打回来了、反动派被消灭、亲人团聚”的叙事线索。而对于江西来说,此片尤为珍贵之处在于,这是江西“苏区”第一次出现在新中国的电影银幕上。
影片在江西宁都实景拍摄,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展现了50年代初的江西地貌及风情,而真实的苏区影像及来源于真实的故事,让当年离开江西参加长征的许多江西籍老红军及将校观看时触景生情甚至失声痛哭,因为,在红军离开苏区后,许多红军的家属和影片主角向五儿一样,落入了悲惨的境地,而和向五儿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等来“当上了师长的江猛子”。
本片当年上映后一度获得极大的好评,周恩来对主演于蓝说:“毛主席和我一起看了三遍,主席很称赞,并嘱咐不要忘了老苏区人民。”不过,没多久影片就遭到尖锐的批评,主要意见是认为影片在红军北上后,没有表现出党对人民群众的指导,过多地展示了敌人的残暴,主人公是个“等待胜利”而不是“争取胜利”的女性,缺乏英雄人物的典型性,由于此,《翠岗红旗》失去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大奖(只获最佳摄影),并最终没能成为像《党的女儿》、《闪闪的红星》同一声誉的“红色经典”。
张骏祥(1910-1996)
《翠岗红旗》是著名导演张骏祥在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他拍摄的第四部影片。此后,张骏祥还作为编剧和导演创作了《鸡毛信》、《淮上人家》、《新安江上》、《燎原》等影片,而代表其最高电影艺术成就的作品是拍摄于1964年,上映于1977年的《白求恩大夫》,这也是最能体现张骏祥电影的文学价值主张的作品。1996年,著名电影理论家、剧作家、导演张骏祥去世,享年86岁。
下一期,介绍从两性角度揭示“阶级冲突”的影片《我们夫妇之间》。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写,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