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教资答辩)

孟母三迁教资答辩(柳袁照孟母三迁)(1)

【柳袁照专栏】

孟母三迁,是为了“择校”,选好老师、好同学、好教育

原创作者|柳袁照(江苏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为柳袁照校长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柳袁照(ID:Liuyuanzhaobazi)”,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孟母三迁”现代诠释中的疑义

“孟母三迁”的典故,成为成语,小学读本上就有,家喻户晓: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孟子的成才,与其母亲是分不开的。早年丧父,母亲一手带大。开始家在墓地附近。少不了祭拜、办丧事之事,他也少不了做着哭丧、跪拜之类的游戏。他的母亲感觉这个地方不适合小孩居住,马上搬走了。搬到集市旁,集市热闹,做买卖的多、屠杀牲口、生禽的多,孟子也少不了学着做些买卖、屠杀的游戏。他的母亲又感觉到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一次搬家,将家搬到学校的旁边。孟子天天听到的都是读书的声音,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读书。时间久了,孟子开始逃学。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就对着孟子生气地用剪刀把织机上的布剪断了,严厉地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孟子猛然醒悟。这是孟母“断机教子”的又一佳话。

孟母三迁教资答辩(柳袁照孟母三迁)(2)

这个典故,在历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汉朝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用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汉朝的赵歧也在《孟子题词》中说:“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南宋时的《三字经》也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性的启蒙读物,历史上虽有多次修订,但孟母三迁及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孟母三迁教资答辩(柳袁照孟母三迁)(3)

后人评价:“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成为大儒,且有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他母亲逐渐教化的结果。孟子成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很鲜明,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是第一位的,国家第二位,君主放在最后。他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归附,这样才能“仁者无敌”。

孟母三迁教资答辩(柳袁照孟母三迁)(4)

我讲“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典故,是想借此讨论当下有关“择校”的题。“择校”于当下是被基本否定的,有人认为是“毒瘤”,视为洪水猛兽。孟母三迁,是对还是错?这个问题还有疑问?历史上公认孟母三迁是对的,认为没有她的三迁,不会有以后的孟子,孟子达不到“亚圣”的地位。孟母三迁,我认为本质上与当下的“择校”是一致的。在现行政策中是不被允许,很难做到的。

孟母三迁教资答辩(柳袁照孟母三迁)(5)

孟家到了孟子这一代,日子不好过了。父亲早亡,孟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先住在墓区,后又到菜市场,所在的环境是比较差,拿今天的话说,就是学区不行。最后,孟母想出了办法,搬进了“学区房”,能够“就近入学”了。自古以来,每一个家长几乎都想为孩子创造好一点的受教育的条件。今天的家长同样也有孟母迁居的情结和行为,花大价钱买学区房,那需要家长有这个经济条件。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做不到。有权力、有门路的人也行,能写条子“择校”。校长手中有些自主权,通过各种测试、调研或变相测试调研,收录一部分非学区、也没有条子的“高分”学生,这是当下小学、初中的入学(招生)现状。

假如,“一刀切”实现“零择校”,要上好学校,只能靠“学区房”,“权力生”、“高分生”无望,对“权力生”断路会受到社会认同、称赞,优秀的贫寒子弟就彻底断了门路,而“权力生”则很难预测结果,矛盾就会更尖锐起来了。

现在,我提出几个问题:要不要给孟母搬迁的权利?似乎有些突兀。我提这个问题,是想进一步提问:今天“择校”是不是也合情合理合法?

孟母三迁,本质上是选老师、选学校、选环境,选同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才是有集聚效应的,人才往往是成群结队产生的。比如,三国时的曹操父子三人,北宋的苏洵父子三人,唐宋八大家,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澈、曾鞏等六个人几乎在同时涌现,当代宋庆龄她家宋氏三姐妹,鲁迅他家周氏三兄弟,沈从文夫人张家四姐妹,人是相互影响的,人才更是相互成就的。实事求是地评估一下:义务教育阶段需要不需要“精英”学校?顶尖优秀生的集聚,是否有意义?

思考问题有一个“立场问题”,即站在什么位置上思考:有些有识之士认为,一旦允许“择校”,是薄弱学校普通学校的灾难,教育生态遭到破坏。这是“学校立场、区域教育的整体立场”与“家长立场、学生立场”并不完全一致的,如何统一?

孟子成为孟子,果真是“三迁”的结果?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的产生、形成,难道与他小时候住在墓区、集市没有关系?平民意识,对孟子的影响不是从这里来的吗?假如,从小不接触社会底层,能有他的“民本”与“仁政”?当下的孩子都需要住进学区房?需要不需要有住过非学区房的经历?

孟母三迁教资答辩(柳袁照孟母三迁)(6)

“择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我以为核心是选择老师。与其说“孟母三迁”重要,不如说孟子有这样的母亲更重要。孟母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首任、首席好老师。这一点我们不得不知,当下的时代既需要像孟母一样的家长,更要像孟母一样能“断机教子”善于教育的老师。好老师多了,好学校也就多了,“择校”问题也许会渐渐淡化。——我们都是孟母吗?“孟母三迁”假如有疑义我们能解答吗?思考问题我们能真正以人为本吗?用孟子的仁政、民本理念推演,思考教育的问题:学生(老师)第一、学校第二、校长第三,如此,就能取舍了。

2020年5月5日于石湖

孟母三迁教资答辩(柳袁照孟母三迁)(7)

本人亦叫“八子”,或“江南八子” 因而亦可称为“八子的世界”,应该有山有水,有风有云。应该有教育的静谧与教育的行走。应该有教育与诗的旅程。应该有校园与园林合二为一的美妙。是一个虔诚的卑微着的世界,有我们平常人所具有的一切美好。

孟母三迁教资答辩(柳袁照孟母三迁)(8)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