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种子直播育苗技术
白芨(Bletilla striata)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各省,观赏价值较高,假鳞茎块根状,块根具有消肿生肌、收敛止血等作用,用于肺结核咳血与溃疡病出血,工业上可用作糊料或提取白芨胶。 白芨又称紫兰、连及草等,花期 4~6 月,果熟期 8~10 月。 随着研究深入,白芨应用范围和使用量加大,野生白芨过度采挖,组培苗成本高,人工驯化栽培成活率低,市场价格一直较高。人工栽培条件下,采用分割假鳞茎的方式能够进行繁殖,但成本高,效率低,每公顷投入近 75 万元,对公司、合作社、药农来说,投入成本较高。 加上大田生产 3~5 年后,很难保证市场收购价格,风险太大,不易批量生产。
白芨一个蒴果内含 3 万~5 万粒种子,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于 5%。 目前,陕西、贵州等地已通过设施苗床播种,获得较高的萌发率,为规模化生产白芨种苗的方法提供了捷径。 然而,在直播育苗过程中,人们对苗床基质、光照、温度、水分管理难以把控,加上蚯蚓、蛴螬、蝼蛄等害虫以及青苔难以控制,多地设施大棚内开展的白芨种子直播育苗最后会出现难以成苗或存活苗较少的现象。
鉴于此,在湖北省金水源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大棚基地开展白芨种子直播试验。 经过 3~4 年的试验后,大棚内白芨种子直播育苗及驯化成苗成功。 本研究为白芨繁殖提供充足的苗源,为快速有性繁殖开辟了新途径。 现将白芨种子直播技术总结如下。
1 播前处理
1.1 采种贮存
秋季采收饱满、完整的白芨成熟果荚,去除扁、黑、深黄及带病虫害果荚后,晾干。播种前,保存在干燥凉爽通风的室内。
1.2 播种方式及时间
白芨种子在大棚内直播时间应选在 3 月底至 4月初,播种量为 15.0~22.5 kg / hm2。去除果荚,将种子置于三面密封无漏洞的盒子内,没密封的一面用孔径较小的无纺布包裹,倒置盒子,将种子均匀撒播在厢面,苗床湿度为 70%~80%。 每公顷喷施 2 025 kg 综合益生菌水溶液(有效微生物含量:300 亿 CFU / mL,综合益生菌∶水=1 mL∶150 g),培养微生物。 播种后,用塑料小拱棚密封。
1.3 基地选择
大棚四周排水良好, 棚内不易积水, 且水源充足,远离污染源。 苗床底部选用干燥、土质疏松、排水量好的含有机质丰富的腐殖土和沙壤土。 苗床环境良好、土质疏松肥沃、不易积水,且表层选用保水性好的基质。
1.4 苗床整理
播种前,清除苗床前茬根,深翻土壤 15~25 cm,作厢,开排水沟,沟深 20 cm、宽 15 cm。 厢面每公顷喷施 2 025 kg 一支绝 (氯氰 47.5%·毒死蜱 47.5%,总有效成分含量 52.25%) 和甲氰菊酯混合水溶液(一支绝∶甲氰菊酯∶水=1 mL∶2 mL∶750 g),杀虫。 用已消毒灭菌的湿基质平铺 2~3 cm。 基质预先经过约2.1 mL / g 综合益生菌水溶液浸透 (有效微生物含量300 亿 CFU / mL)。
2 播种后管理
2.1 除草
随时除草,除早除小。种子发芽阶段采用手工除草,次年可采用手工或专用除草剂(如精喹禾灵)除草。
2.2 白芨苗管理
播种 3~5 个月后,检查育苗株数、间苗,促进地下块茎生长。 干旱时及时灌溉。 种子翻青前,棚内温度控制在 15~35 ℃; 种子发芽后, 棚内温度控制在15~25 ℃。 发芽后,夏季高温,去除塑料小拱棚。
3 虫害防治
3.1 虫害
白芨种子直播虫害一般有蚯蚓、蛴螬、蝼蛄等,在早晨或傍晚对厢面每公顷喷施 2 025 kg 一支绝和甲氰菊酯混合水溶液 (一支绝∶甲氰菊酯∶水=1 mL∶2mL∶750 g),杀虫防治。
3.2 青苔危害
白芨种子直播出苗较慢, 且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容易出现青苔。 用 2%~5%硫酸铜水溶液对厢面青苔进行喷洒或控制棚内温湿度与光照。
4 肥水管理
发芽后至 10—11 月,除净杂草,每周每公顷喷施 2 025 kg 花宝 4 号水溶液 (花宝 4 号∶水=1 g∶600g)。每周在喷施花宝 4 号水溶液后,间隔 3~4 d,每公顷施 2 025 kg 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氨基酸≥100 g / L;Cu+Mn+Zn+B≥20 g / L)。
此外,在掀掉小拱棚前 6 周,每隔 1 d,每公顷喷施 1 800 g 硫酸钾或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幼苗地上部达 2 cm 后,每隔 2~3 d,添加 200 g 生根粉至硫酸钾或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中。
5 移栽驯化
第 2 至第 3 年, 带土移栽至设施大棚内进行驯化,设施大棚预先经过 50%多菌灵 500 倍稀释液消毒, 每公顷喷施 2 025 kg 一支绝和甲氰菊酯混合水溶液杀虫、 除草, 喷施 2 025 kg 综合益生菌水溶液(综合益生菌∶水=1 mL∶15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