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戏服绣花科普知识大全图解这个问题,戏服绣花科普知识大全图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粤戯–知识
粤剧的起源 粤剧(又名广府大戏)是广东地区主要戏曲种, 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间,明清两代已见传演,最初的演唱语言是戏棚官话,后来渐渐演变成粤语。粤剧在广西、中国香港和澳门最常见,而且十分流行。 粤剧融合了中国其他戏曲,例如弋阳腔、昆腔等。清朝末年,粤剧开始出现广州方言,因为文化人想利用粤剧作为宣传革命的途径,所以为了令广州人更容易明白,于是加入大量广州话。粤剧早期多在戏棚内演出,戏棚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中国香港的戏棚大多在神诞和佛诞演神功戏,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粤剧的历史 早期的戏班艺人为了方便互相联络和安排与班主订立合约,便在佛山成立一个行会组织,名琼花会馆。琼花会馆附近设有琼花水部,是戏班的红船用来停泊的地方。所谓红船,是一艘用木造的帆船,船身大部分髹上红色。红船的主要用途是运载戏班成员及戏箱,戏箱里有服装、装饰等在舞台上使用的物品。以前粤剧班经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演出,往来只能靠船,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要在戏船上食住,后来戏院渐增,而且交通工具日益发达,红船作用消失,就被淘汰。 粤剧的发展和演变 四十年代初,粤剧名伶薛觉先和马师曾专心致志地革新剧,无论在题材、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均作出很大的贡献。另马师曾设立西乐部,引入大提琴、色士风、梵铃等西洋乐器。 早期的粤剧是没有女艺人演出的,无论是花旦或是小生,都是由男艺人扮演,直至后期才有女艺人在戏班演出。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有不少粤剧爱好者以唱粤曲作为生活嗜好。 粤剧化粧 粤剧旧式化粧流行浓脂厚粉,所用化粧品比较简单。省港班兴起以后,汲取京剧、话剧及电影化粧术,引入片子,化粧转趋轻描淡扫, 朴实自然。戏班在戏棚后台多利用布幕及衣箱来划分多个 房间,称为箱位,作为演员的化粧间。 粤剧化粧的分类 粤剧化粧基本分生、旦、净、丑四种。特色在以非现实的色彩、线条和图案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达到夸张和象征的目的。 粤剧脸谱一般以红色脸表现血性忠勇,黑色脸表现刚耿正直,白色 脸表现奸恶阴脸,蓝色脸表现粗莽凶猛,黄色脸则表现其人骠悍干练。 粤剧化粧的技巧 一般生旦化粧都是在白底彩上施以浓淡变化有致的胭脂,揉抹于眉心、眼眶、两颊和下颏,独留前额和鼻梁界线分明的光亮位,增强立体感。然后才陆续戴上其他「头面」,包括耳环、顶花、簪花、绢花等。 为了突出轮廓及神态,再加画眼眶眼线、勾浓眉及描口红。在一张红红白白的脸上,眉、眼不单画成斜飞入鬓,生旦演员更以头带吊高眼角及眉梢,为文生角添俊朗,为武生角添英姿,为旦角添俏丽妩媚。片子用真发或假发盘成,用时蘸刨花水梳平贴上。片子一端呈椭圆形的五片,用作额前刘海。片子尾端尖削的两片置于两鬓,有修整脸形的作用。男角化粧所挂的假须口,根据人物年龄可分黑、灰、白三色。 化粧步骤 化粧的步骤分: ( 一 )涂底油 ( 二 )上底色 ( 三 )打腮红 ( 四 )画鼻侧影 ( 五 )勾画眼晴 ( 六 )画咀唇(老年粘贴胡子等) ( 七 )修整化粧各部位。 其次,如演员亦应把手也涂上底色,务求协调。 粤剧服饰 粤剧服饰一方面以历史为本,又因应舞台效果及角色的需要,加以美化,突显其象征意义,形成一套自成一格的舞台服制。 粤剧戏服演变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1368-1644)衣冠式样缝制而成。后来,粤剧与京剧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 在清末至廿年代服饰用料、剪裁方面较为简单,戏服以织锦、绣花为主。这个年代已有胶片或铜托小镜点缀戏服。灯光照射在镜片时,耀目的反射使穿者成为观众的焦点。 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有些红伶改用绣花戏服。绣花的图案千变万化,而且美观和精细,时至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粤剧服饰分类 今日粤剧服饰主要从性别、角色、剧情、人物性格、环境场合等不同方面来划分,基本上包括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等。 蟒是饰演帝王、丞相、元帅和高级官员的戏服。帝王穿五爪明黄蟒,官蟒为四爪,依官阶分红、黄(淡黄)、绿、白、黑五色。 粤剧音乐 粤剧音乐基本上由声乐及器乐组成。粤剧唱腔属于声乐范围;器乐则包括烘托各类场面的管弦乐及锣鼓点子。 音乐是戏曲艺术中极富表现力的元素。粤剧若缺少音乐的支持,舞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便会大大失色。 粤剧的器乐部份主要由锣鼓点子和器乐曲组成的。锣鼓点子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场面节奏,以音响烘托表演,发挥演员动作的感染力和特定场面的气氛。 粤剧音乐中的管弦乐曲,多是在唱腔和唱腔之间的场面用作衬托演员动作和渲染气氛之用。 乐器的组合 粤剧的乐器主要可分为四种,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及拉弦乐器属文场,负责旋律伴奏,烘托气氛效果;敲击乐器属武场,负责配合动作、连接唱腔及确定速度,行内称为「锣查」。两组各有其功能作用,既可,又可分工。 吹管乐器 吹管乐器大体分为无簧哨吹管、带哨吹管﹝双簧﹞和簧管三类。 无簧哨吹管乐器中以笛子最普及,当中在吹口上有膜和无膜的笛子均有人使用。带哨吹管乐器中为人所熟悉的是唢呐。簧管乐器在云南民族吹管乐器中最为流行,品种既多又独特,它们大部份以铜片为簧。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一般分为横式与竖式两类。 横式包括筝、古琴、扬琴等; 竖式包括琵琶、阮、月琴、三弦等。 大多数的弹拨乐器都具有明亮、清脆的音色,其弹奏方法技巧亦十分多样化,演奏者可配戴假指甲或手拿琴拨来弹奏,而技巧则有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 拉弦乐器 大部份拉弦乐器只拥有两条弦线,如二胡、高胡;也有部份是拥有四条弦线的,如四胡、革胡等。大多数拉弦乐器的琴筒是用蛇皮、蟒皮、羊皮等材料制成。 拉弦乐器通常指的都是胡琴类乐器,常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拉弦乐器的历史虽然比其他民族乐器短,但由于音色优美多变且表现力丰富,有的优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也有的刚劲、欢快、富于歌唱性,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敲击乐器 敲击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巧丰富且各具特色,按各乐器的发音方法可分为下列三大类: 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钹、小钹、京钹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等。 敲击乐器不只限于演绎节奏性的旋律,很多时候它们也在乐团中独当一面,协助衬托乐章内容、戏剧情节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偶尔也会在西洋管弦乐队中占一席位。 敲击乐器的种类繁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简单,有些乐器的声音听起来甚至不像音乐,但它们对于营造乐曲的气氛却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敲击乐器通过敲击、摩擦或摇晃来发出声音。不少敲击乐器可当作旋律乐器使用。
参考: aero.ofps.edu/~cyberfair/index_c
越剧的服装看着很精美,越剧的戏服与黄梅戏的戏服有何不同?
越剧戏服与黄梅戏服起始源头是不一样的,随着时间推移在后期戏剧服饰进行改革时,也融合了不同的地方元素特色在里面,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戏剧服饰。
一、越剧戏服与黄梅戏戏服起始来源不同
越剧的戏服深受原来京剧戏服的影响,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服饰改革,虽然看起来没有京剧戏服那么华丽,但也包含了越剧当下的时代特色,素淡文雅,而且越剧戏服绣花方式也由原来的整体绣花改为集中在领圈、袖口等细节部分。而黄梅戏深受汉服服饰的影响,同时还容纳了唐宋时期的文化特色,同时黄梅戏戏服对不同阶层人物都有不同戏服安排,例如蟒袍未帝王将相的公服,不可随意乱穿。
二、两种戏服的花样纹路不同
越剧戏服在服饰花样上多以古代仕女图上的绣花纹样为基础,进行修改和增添的,尤其是旦角一类的的服饰,在旦角服饰的领口、袖口或者门襟上多以云纹或者回纹样式为主。而黄梅戏的戏服上的绣花还是保留了一定程度的京戏特色例如戏服绣花还保持大面积绣花,在戏服的前后以及下摆处都还是大面积花样为主,主要以云纹,花卉为主,虽然相较于京剧之下还是减少了很多繁多的复杂绣花工序。
三、戏服款式及色彩略有不同
越剧戏服上的色彩多采用的是以中间色为主,例如白、青、淡蓝等,而且纹样绣花多用于戏服边花、角花处,力求整体戏服简洁,同时越剧戏服裙子大多以百褶式为主,直接系在上衣外面的。而黄梅戏戏服多以亮色为主,例如桃红、紫色等,而且纹样绣花多用于戏服的袖口、门襟、下摆处,大面积花卉、云纹为主,同时黄梅戏戏服多以上襦衣裙款式为主,还能看到保留了汉服款式的影子。
花旦的戏服怎么穿啊??一共有多少配饰
人物服饰
京剧的服装制作极为讲究,采用上等绸缎,用金、银及各色丝线手工绣制。大致可以分成六大类:
长袍类:也可叫袍服类,包括蟒,帔,褶子,开氅,箭衣,以至斗篷,长背心,旗袍等。
短衣类: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裤子,裙子等。
铠甲类:古代作战时,战士穿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叫做靠,可分为硬靠、软靠和改良靠。
盔帽类:盔帽就是戴的帽子,可分为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
靴鞋类:只有靴鞋两种。
辅助服装类:包括水袖、翎子、靠旗以及穿在里面的胖袄和系在身上的腰带等。
蟒袍:在戏中是帝王将相的官服。样子是圆领,大襟带水袖,质料用缎子,手工绣花,图案是团龙或虎,下摆绣海水、江涯。皇帝穿正黄色,王爵、太子穿杏黄色,元老穿香色或白色,侯爵穿红色,此外还有蓝色、紫色、绿色、黑色的。服装的基色,除身份、地位,和人物的性格,脸色也有关系:如正直的人常穿红色或绿色。粗鲁的人或奸猾的人,则穿黑色:像《霸王别姬》的项羽,《宇宙峰》中的赵高都穿黑蟒。前者表现他的性情粗豪,后者表现他的阴险奸猾。女子穿蟒的,有皇后、公主、将相的夫人等。样式与男蟒相同,图案用飞凤、团凤。但尺寸稍短,只过膝盖,上身加“云肩”,下面系裙。梅兰芳在《醉酒》中扮杨贵妃第一场里就穿红蟒,第二场改穿宫衣。宫衣一般也用缎地绣飞凤,色彩都较复杂,周身缀有五色绣花飘带,用金银线及五色丝线绣成。这种服装特别容易发挥舞蹈的性能。
铠靠:军中最庄严的战斗服装,作战时用,惟当朝贺、及阅兵、凯旋等典礼时,外边须穿蟒,即成为武将的大礼服。有功老将穿黄铠,青年将官穿白铠或粉红铠,粗鲁人穿黑铠。铠靠的样式是仿照中国古代铠甲制成,缎地绣图案,腹部和两肩多绣虎头。女铠式样与男铠相同,惟下身全缀飘带,图案花样亦较为绚丽。
靠旗:将官身背之令旗。古代军事长官在阵上传令,即用一面令旗,作为凭证,因此在作战时都腰插几面令旗,以备应用。现在剧中将官背上所扎之靠旗,亦有此意,惟每背四面,即已夸张加大成为装饰品了。靠旗系三尖式,缎地绣花,颜色与铠靠相同。《挑滑车》的高宠,《雁荡山》的孟海公均扎男靠。《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抗金兵》中的梁红玉均扎女靠。
官衣:中级官员的礼服,式样与蟒相同,但用素色缎制成,胸前缀方形补子,从颜色上区别官级的高低,红最高,蓝次之,黑最低。
玉带:穿蟒或官衣时,腰间围玉带,男女都一样,这是明代以前就流行的服制。制作方法用硬带镶玉若干块,与真的玉带差不多。
帔:常礼服性质的服装,男女都用,式样是大领、对襟带水袖,缎地绣各种图案,如团龙、团鹤、团凤、花鸟等等,也有素帔,老年人穿香色,或蓝色,中年人穿红色、蓝色,少年人穿红色、粉色。女子的帔,大致相同,惟尺寸稍短小,只过膝而已,《奇双会》的赵宠、桂枝均穿帔。
开氅:武官的常礼服,有时大臣也穿,其颜色的区别与铠靠大致相同。式样是大领、大襟带水袖,缎地绣图案,《将相和》廉颇,《宇宙峰》赵高均穿开氅。
箭衣:轻便的战斗服装,有时皇帝或武将在行军中也穿。样式是小领、大襟、纽绊、窄袖带马蹄袖,有缎地绣花,也有素色。常外加马褂,这和古代所谓”胡服骑射”的服装有渊源关系。
褶子:一般男女的便服,有绣花或素色的区别,大领、大襟带水袖。《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穿素褶,《游园惊梦》的杜丽娘穿花褶,《拾玉镯》的傅朋穿花褶,《金山寺》的许仙则穿素褶子。
斗篷:在军中或行路时御寒用的服装,小领,绕身一围,无袖,男子多用大红素缎,女子则可用各种颜色,上绣图案,如《别姬》中虞姬,《游园惊梦》的杜丽娘所穿。
八卦衣:是道教中的服装,和古代文人所穿的鹤氅也相近。黑缎底上面绣太极图、八卦,周围镶宽边,腰间围有绣带,且有两根绣带下垂。这种衣服是象征着穿的人具有法术,又为诸葛亮专用的服装。诸葛亮是三国时代辅佐蜀主刘备的丞相,他是有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分析事理,有远见,又懂得天文,地理和各种学问,在作战时善于用心理战术,因此小说中把他描写成为有道术的人,戏里也把他打扮成为有道术的人,他无论在任何场合都穿八卦衣。以后凡戏里属军师(即高级参谋人物)出场,都穿八卦衣。
茶衣和老斗衣:古代劳动人民所穿的衣服,前者是短衣,后者是长衣。样子是大领、大襟带水袖。质料用布质或绸质,不绣花,茶衣一般颜色是蓝色、褐色、米色,腰里系腰包。老斗衣是米黄色,别有一种淳朴、简洁之美。
袄裤:原是清代中叶流行的服装,这种服装很适合花旦这门角色的表演,就被采用做戏装。立领、大襟、纽绊、秃袖(无水袖露手),颜色图案各种都有区别也不甚严格。式样常常因时代变化,吸收当时社会妇女服装,予以加工,《拾玉镯》中孙玉姣穿袄裤。
古装:是梅兰芳编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别姬》、《太真外传》等新戏时,参考古代绘画、雕塑中适合上述各剧中人的身份和特点来创制的,当时称它做古装,以别于一般通用的戏装。这种古装与其他戏装的区别是,头上的发髻在头顶,不在脑后。上衣较短,略如褶子,有时亦加云肩,有有水袖及无水袖两种,水袖也比普通戏衣较长。裙子系在上衣的外面,有时加飘带。这种古装是为了在舞台上发挥古代歌舞特点设计的。
京剧旦角脸部化妆
京剧的旦角,包括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在演出前都要根据剧中所扮演的人物特点进行面部和头部的化妆与装饰。旦角的化妆分为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程序。
1、拍底色:底色由红、白色的化妆油彩调配成嫩肉色。底色的深浅要根据舞台灯光的强弱、人物的年龄、身份而加以区别。拍底色的顺序是先脑门、鼻子、下巴后拍两颊、两腮和脖子。要注意是拍底色,不是抹,而且一定要拍均匀。还要注意眉眼、鼻窝、嘴角、眼角等细小部位要面面俱到,既不要色彩太薄,露出皮肤本色,也不要太厚,如戴面具。
2、涂腮红:以大红色化妆油彩为主,略加玫瑰红色。方法是从眼窝、鼻梁两侧开始,压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间向两侧,由深渐浅地均匀地拍打,直到与底色融为一色。以上眼皮部位为最红,要注意鼻梁、嘴角与底色衔接的部位要自然过渡,不要有明显的红白界线。涂腮红时在技巧上要注意根据脸型的特点加以变化,起到弥补缺陷、美化脸型的作用。如圆型脸可把腮红上下拉长;长型脸可把腮红向横向拉宽,再通过贴片子的技巧来帮助演员改变脸型的长短胖瘦。
3、定妆: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层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脸上。敷粉应先从脑门、鼻梁和底色部分开始,然后敷腮红部分,敷好后再用刷子轻轻掸去浮粉。
4、涂胭脂:用大红、荷花、赫红等颜色的胭脂涂在腮红的部位。方法是从眼窝和鼻梁两侧,眉毛以下开始,自上而下、由浅至深。重点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两颊要逐渐过渡到与底色一样的深浅。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鲜艳。
5、画眼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演员揭示人物心情的关键部位。所以画眼圈要画出生动的神韵来,才能起到烘托演员的表演的作用。同时,画眼圈也要根据演员的眼睛大小、脸型胖瘦,进行比例的夸张。画眼圈用的是眉笔或锅烟,从下眼皮画起,加宽上下眼圈的轮廓线。旦角演员基本是以风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给人妩媚之感。眼小者,眼圈线可画得大一些;眼大者,眼圈线可画得小一些;眼圆者,眼圈可画得长一些;眼长者,眼圈可画得圆一些;两眼近的可以拉开距离;两眼距离远的可以画得近一些。
6、画眉毛:即用锅烟和眉黑笔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如青衣、花旦要画柳叶眉;武旦、刀马旦要画剑眉;彩旦要画八字眉。画眉毛的长短粗细曲直也要结合演员的脸型、五官的特点,从整体上进行协调和弥补,用锅烟打好的眉毛要有毛茸茸的立体感。
7、画嘴唇:即用大红油彩勾画上下嘴唇的轮廓。其画法即采取以演员的嘴唇进行相反相成的原理进行勾画:如嘴大的,可画小画薄;嘴小的可画大画厚;嘴鼓的,可画瘪;嘴瘪的,可画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画嘴唇的美化作用.
在化妆时还要注意人物与行当的差别,如:青衣要显得庄重、典雅,因此底色要浅一些,腮红的部位要小一些,颜色也要浅一些,柳叶眉、丹风眼,眼圈不要太重、太宽;花旦大多年轻、活泼、天真,因此底色略深,腮红部位略大一些,要显示出青春的活力,眉毛要两头尖细,中间略、粗而弯,呈弦月型;口型要小,呈圆型,嘴角略往上挑。有的花旦的印堂还要画一红点,显得天真,可爱;武旦和刀马旦的底色要深一些,腮红的部位也要大一些,以表示人物妁健壮和勇敢。
京剧旦角头部化妆
《木兰辞》中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早已经吟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审美理想。京剧旦角化妆的粉面、红唇、娥眉、凤眼、云鬓也把这种传统梳妆方法发展到极点。旦角俗称贴片子的技巧完善了京剧化妆的第二个步骤。
京剧旦角贴片子可分为三个类型:
1、二柳:是过去贴片子的重要方法。再加上齐眉穗把二柳贴成月亮门型,一般使用范围是古代仙女一类。两个大柳贴的前后位置,决定于演员的胖瘦,大柳的长短要根据脸型把不需要的部分盖住,齐眉穗留得不能太短,选中两眉的中间部位,脑门狭窄的要往上贴,露出脑门;脑门大的要往下贴,以便遮盖,主要帮演员弥补缺陷。
2、小弯、大柳:是一般青衣、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贴法。旧时用纸胎涂生漆制成,十分粗糙,后改为人发。用刨花水梳理后贴在演员脸上,青衣要贴水折,挡住耳朵,左右手各刮一个比较吃功夫。小弯又分七个、五个两种,现多为七个小弯的一种,它的贴法是中间一个,其它六个分别以拱型贴在两边。这七个小弯的作用特别大,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甚至可以决定演员的美丑,虽然有脸长可贴短,脸短可贴长的一般规律,更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特殊效果。它应该是经验和规律,程式与感觉的天成。一般传统戏旦角的小弯和大柳的贴法以鸭蛋形为标准,这里更需要结合演员、人物、行当的标准,综合把握。
3、歪桃:所谓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技术手段外化出来。而戏曲化妆的贴片子也服务于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歪桃片子适用于泼辣旦角,如《巴落河》的九奶奶就是贴歪桃,以表示人物的豪爽、放浪的性格。歪桃片子由三个小弯和两个大柳组成,在脑门左边贴三个,右边用一个小片子弯成歪桃型,然后播花或戴齐眉穗。还有一种是禁婆,也大都贴歪桃片子,梳搭拉苏头。
总之,戏曲的片子是和粉面构成强烈反差,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加上它流云一样弯弯的形式,构成了与脸部工整对比美的效果,产生了中国的、民族的、戏曲的内在韵律。
色彩斑澜的传统刺绣有哪些?
刺绣,又叫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纹样和色彩在面料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的工艺手段。中国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代得以发展。从出土的早期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均属辫子绣针法,也叫辫子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均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当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十分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融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到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其发达;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走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来看,它们虽已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绣工精巧,图案多样,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让现代的绣工们都汗颜。
由此可见刺绣工艺在汉代就已经很流行了。
刺绣工艺发展到唐宋时期已有数十种针法,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刺绣已不仅是绣在服饰上,而是从服饰上的装饰发展为纯欣赏性的刺绣画、刺绣佛经、刺绣佛像等。相传,武则天时,曾下令绣佛像四百余幅,赠予寺院及邻国,由此可见唐代绣佛像已极为盛行。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和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求和风俗相关。
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形式。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风格。
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著名。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辅以铺绒主花。
清代中期,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刺绣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四大名绣”。
苏绣
苏绣的起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说,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在宋朝已具一定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明朝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江南已发展为丝织手工业中心。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可谓流派繁衍,名家倍出。皇室使用的大量绣品,差不多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更是多姿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作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并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清末时沈寿首创“仿真绣’’,享誉海外。她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20世纪30年代,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绘绣科主任杨守玉,创始乱针绣,丰富了苏绣针法。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闻名。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
湘绣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发现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便有很多妇女进行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因其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因此驰名全国。
湘绣的特征是用丝绒线(无捻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特别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体态生动,风格豪放,享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粤绣
亦称“广绣”,是产自广东地区的刺绣品。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明中后期形成风格。其特点是: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五是绣工多为男工。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画分明。这个故事表明广绣的历史是如此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凡。广绣发展到明朝,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从此广州绣品名扬海外,每年都有不少产品输出国门。嘉靖三十五年(1556),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那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准,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盛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特点,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转型。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产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到了清朝中期,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仍然保持发展势头。1929年在广州举行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蜀绣
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统称。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均被誉为蜀中之宝。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先后建立了前蜀和后蜀两个王朝。当时中原一带战争频繁,唯独四川能偏安一方,为刺绣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绣品需求量极大,也刺激了民间刺绣的发展。到了宋代,天下重回统一,蜀绣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全蜀艺文志》记载:“蜀土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绣等物,号为冠天下。”可见当时蜀内刺绣之盛。
清代道光年间,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有许多绣花铺,既绣又卖。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题材内容含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多种吉庆寓意,富有民间色彩。品种有被面、枕套、绣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挂屏等欣赏品。
川剧戏服的颜色有哪些讲究?
川剧戏服的颜色的讲究有:
黄色多用于皇生,绿色多用于红生,白色多用于武生,黑色和蓝色多用于正生,黑色多用于净,红色常用于丑。了解了川剧穿衣诀窍,以后再看戏,人物一出场,他的身份你也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得到了。
脸谱从古时流传下来,流传到各个民族地区,演变成了京剧脸谱、马勺脸谱、川剧脸谱,脸谱的大小、工艺、配色虽有不同,但颜色能决定的脸谱角色性格都是大同小异。在社火脸谱中,主要使用黑、白、红、黄、粉红、青(灰色)、绿、蓝、金、银十种色彩。每种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性格和身份。
用色口诀有以下解释: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气亮,专画神判与妖魔,红色多表现忠正的形象,如关羽、武松、黄飞虎等;粉红色多表现老年的文臣或武将,如太上老君、姜子牙、蒋干等;黑色多表现刚直的形象,如赵公明、包公、公孙瓒、徐彦昭等;黄色多表现身份尊贵或性格刚烈、暴躁的形象,如王灵官、秦始皇、闻太师、七雄儿等;
青色多表现勇敢凶猛的形象,如周仓、严颜、楚霸王等;蓝色多表现草莽豪杰的形象,如樊哙、朱桀、胡雷等;绿色多表现侠义豪爽的形象,如蚩尤、盖苏文、程咬金等;白色多表现奸诈的形象,如曹操、董卓等;金银色多表现神仙、妖怪类的形象,如太乙真人、如来佛祖等。
红色忠正、黑色刚直、白色奸诈、青色勇敢凶猛、蓝色多是豪杰;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脸谱粉本少说上万,这么多角色性格我怎么分析的出来!
OK,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