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东(伊朗的现状和状况)

【1】从一位作家遇刺说起

美国当地时间8月12日,著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纽约西部某地准备演讲时遇袭,虽然他被歹徒捅了十几刀,所幸未能伤及致命部位且送医及时,目前已经没有生命危险。

一开始我只是将其视为一个混乱大世界中的“小混乱”,与一位退休男性被当街刺杀、一位退休女性在超市钱包被偷相似。好巧不巧,我突然好奇这位作家究竟写了啥,于是,查找了相关资讯,惊讶地发现这位“隐居”多年的作家遇刺其实是和宗教扯上了关系。

1988年,鲁西迪的小说《撒旦诗篇》(英文版)出版,由于该书“穿插了对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的不敬内容。伊斯兰教基要主义者领袖抨击它为渎神之作”。

伊朗的现状和状况(读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东)(1)

接下来的内容更令人吃惊——

1989年2月14日,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宣布判处鲁西迪死刑,并号召教徒对其采取暗杀行动。一个财务实力雄厚的伊朗宗教组织提供270万美元赏金。2012年,该赏金增加到330万美元。2016年,在40家媒体机构报道此次追加60万美元赏金后,刺杀拉什迪的赏金总额将达到390万美元。

3月3日,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发表讲话,对《撒旦诗篇》伤害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表示理解,并要求伊朗撤销对鲁西迪生命的威胁。

3月7日,伊朗政府正式宣布与英断交。后鲁西迪向穆斯林世界公开表示道歉。鲁西迪潜藏多年,过着有警方保护的“地下生活”,每年的保护费高达160万美元。

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会支持对他的死刑判决后,鲁西迪重新获得自由。但在2005年,伊朗领袖哈梅内伊表示,针对拉什迪的追杀令“仍然有效”。伊朗文化部副部长萨利希(Seyed Abbas Salehi)对法斯社表示:“霍梅尼的追杀令是一项宗教教令,永远不会失效或过时。”

倘若是8月之前,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哈梅内伊这两个名字对我而言是极为陌生,不过,这个时点就稍微熟悉一些——因为最近在读一本厚近1000页的《伊朗五百年》

伊朗的现状和状况(读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东)(2)

【2】两个概念中的伊朗

伊朗算是一个比较“现代”的称呼,这块土地以前的名字叫【波斯】。没错,就是我们在各种历史书、影视剧中接触到的那个【波斯】,如假包换,童叟无欺。

波斯,或者说伊朗,已经拥有近2500年的历史,由于伊朗的地理位置位于欧亚大陆两条贸易线的交叉路口(一条是穿过伊朗北部和中部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从印度到波斯湾的香料之路),这使得其可以成为一个文化昌盛、商业繁荣和人才济济的区域帝国,但这个“香饽饽”也成为周围更强大力量觊觎的对象。

于是,伊朗一直或主动或被动地接纳了众多不同种族、文化和语言的族群,成为多元族群的共同家园,当然,伴随其发展的,是这2500年里,伊朗长期处于政治上的不稳定状态。

我对于伊朗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全面伊斯兰化后,与逐步伊斯兰化前

全面伊斯兰化后的历史,就是这本《伊朗五百年》讲述的核心内容,它涉及5个王朝的更替,至少3次革命、3次内战、4次外国占领,以及1个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怎一个“乱”字了得?!

而且,本书的重心集中在19世纪和20世纪这两个大时代。

伊朗的现状和状况(读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东)(3)

波斯波利斯残存浮雕

这段历史读起来让我对中国以外地区宗教的“狂热”与“极端"感到震惊。中国古代的宗教往往与起义有关,近现代的宗教又难免与贪污腐败有关,但鲜有极端虔诚的信徒毫无保留的献身这种情况,更不用说一个宗教衍生出的不同教派有时各种相互不容,一定要你死我活这样的情况。

在近现代概念上,必然是国家高于宗教,而不是宗教高于国家。可用则用,不可用则弃置——基督教被皇帝奉为古罗马国教,本质上是因为利用宗教更利于管理;亨利八世执意与罗马教廷闹翻,说白了还是因为梵蒂冈的手已经开始干涉到自己的实际权力。

或许,在16世纪初,什叶派被宣布为伊朗国教,当时的统治者也有这般考虑,当意识形态有了核心与统一,民众就有了一种精神寄托,这是有助于增强伊朗各民族各阶层对国家的凝聚力,像18世纪后期,四分五裂的伊朗能再次统一,宗教的助力不可小觑。

伊朗的现状和状况(读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东)(4)

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

【3】中东“火药桶”

转眼到了1908年,伊朗首次开采出了石油,成为全世界的焦点,确切的说,是欧美列强关注的焦点。

全世界很少有说对石油没有需求的,于是,伊朗这个小国的命运被时代裹挟进世界局势,而不久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让伊朗成为各个交战国的“重点关注对象”——谁能控制住这里,就能拥有无数宝贵的石油,也就意味着财富和权力。

客观来说,当时落后的伊朗,面对欧美诸国的“磨刀霍霍”,不得不从过去的封建体制中走出来,而这种变革就意味着蛋糕的重新分配,势必造成新旧势力的对立。

所谓的“火药桶”,不仅是来自国外力量的狙击,更有国内激进与保守势力的“磨合”,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涌入,让上层与下层的割裂感越来越明显与尖锐,巴列维王朝的统治者有点“走钢丝”的状态——想融进现代文明世界就必须变革,但这种变革应该如何一步步迈出,如何维稳与制衡,他们没有参考书目,只能晃晃悠悠提心吊胆地走。

冷战的浓云终于蔓延到了波斯湾,美国为了牵制苏联,将伊朗视为自己的地区盟友,同时,伊朗也试图借此机会抱个大腿,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参与者。

美国在当时给了伊朗不少实实在在的经济援助——俗称的“撒币”,更值得一提的是提供核工业建设的帮助。不过,巴列维王朝的统治者似乎拿了钱就不知道如何在钢丝上保持平衡,财富的再分配问题没能解决好,结果社会矛盾格外尖锐。

各国历史上都出现过的问题重现,极端的环境催生极端的解决办法,伊朗这个“火药桶”终于还是还是炸了,不仅响声大,而且当量足。

1979年,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让这个地区诞生了崭新的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的现状和状况(读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东)(5)

随之而来的,是美国与伊朗很快就从盟友变为仇敌。对美国而言,给伊朗的援助是不可能再有的,对伊朗核工业的限制是迫在眉睫的,万一有些极端教徒真的掌握了“原子的奥秘”,威胁到的就是全人类的明天了。

于是,美国主导下的各国对伊朗的制裁延续了几十年。

同时值得一说的是两伊战争,两个国家打了8年,无数财富灰飞烟灭,究竟有多少无辜的平民丧生也无从统计,简言之,对于伊朗而言,错过了好的发展机会,又砸了不少新生的本钱。

在《伊朗五百年》的作者阿巴斯·阿马纳特看来,伊斯兰革命后的新伊朗,由于对社会各个层面进行“伊斯兰改造”——我的理解是“宗教高于国家”,虽然宗教认同、民族意识与国家荣誉得到了高度统一,但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封闭、僵化和“保守”。

当然,我自己是不太明白如今的伊朗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它是否真的更加封闭、僵化和“保守”,我也不清楚——因为当我们没有了解社会平民的生活,是没法衡量所谓的“好与坏”。

况且,知道与否,也与我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当然,慨叹还是有的,平心而论,我能生活在相对平和的中国,而且是相对富庶的江苏,已经足够幸运。对比伊朗这500年的沉浮,终究还是想到:稳定压倒一切,对于老百姓,不用担心能不能平安活到明天,才是一种可贵的幸福吧。

伊朗的现状和状况(读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东)(6)

【4】《伊朗五百年》阅读指北

《伊朗五百年》称得上是我所读过的读客出的历史书中最厚的一本了。中东地区的历史,对于国人总体而言算小众历史,但越是“小众历史”,结合当代国际政治局势,读起来自然别有一番味道。

当然,这本偏“政治历史”的书,读起来自然是没有像《三国不演义》这种充斥着算计、权谋的畅快淋漓感,《伊朗五百年》的视角更宏观,于是,只能看到些许内外部势力的较量和“你方唱罢我登场”。

不过,在国内关于伊朗(波斯)历史并没有一部“大而全”的现实面前,《伊朗五百年》不能说是“最佳”,只能说是“唯一的好选择”。

叮嘱一句,这书着实厚实,这两周我几乎每晚都在硬啃,如果没啥读书定力的朋友,收藏本书前还望三思。

伊朗的现状和状况(读伊朗五百年重新理解中东)(7)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