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都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2.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明清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体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学习,认识自先秦时期开始到明清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难点: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请阅读教材,学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1.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国家。
(2)商:商朝实行内外服体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学习西周的政治制度。
(3)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①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
A.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等。B.分封序列: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C.分封地区:除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D.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E.诸侯权利: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②宗法制和礼乐制
A.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制: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2.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本获取信息,学习秦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1)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的变动: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兼并战争频繁,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统一趋势出现。
③思想的繁荣:各种思想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法家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表现: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2.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A.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
“玺”等。
B.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等大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C.皇位世袭:赢政自称“始皇帝”,死后传位给子孙。
(2)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体制
①三公九卿及职能
【师】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内容。
名称 |
职能 | |
三公 |
丞相 |
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 |
太尉 |
掌军事 | |
御使大夫 |
副丞相,掌管图集、文书、监察百官 | |
九卿 |
分掌各类政务 |
②特点: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主要官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
①背景: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总结了这一教训,决定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
②主要内容
郡: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秦统一后设36郡,后又不断调整增减。
县: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丞、尉。
③影响: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秦朝建立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军国事情必须书面请示、汇报,对文书处理时间也有严格规定。
②秦朝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1.中央行政体制
(1)两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①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皇帝领导下的中朝官员决策军国大事,而以丞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行机构,一般只处理日常政务。
②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③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六部及其职能
名称 |
职能 |
三省 |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与出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造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 |
六部 |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
②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者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个新阶段,它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3)宋朝:三省虽置,但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
(5)明朝
①废除丞相制: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丞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②建立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级 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体制
(1)两汉:①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
郡县制 |
郡设太守(京师所在地设内史或京兆尹,级别高于一般郡)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开府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由太守分别任用。 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
郡下设县(有少数民族地方设道),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 | |
王国和诸侯 |
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
②东汉:到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级行政机构,刺史有了固定的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于都守之上,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由单纯的监察官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2)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制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4)唐朝:由州、县二级制发展成为道、州(府)、县三级制。
①最初沿袭隋朝的州、县二级制,根据山川形 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③唐代把京都和作为陪都的州称为府,还在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地区。
(5)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6)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师】这幅图是养心殿西暖阁,是在雍正帝之后这里作为清朝皇帝批阅奏折及与军机大臣商议正事之所。
(7)明清
①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②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二者同为地方重臣,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于民政,原则上巡抚要受总督节制。
③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 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 清代学者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 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 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结合示意图 说明秦朝是如何做到“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 皆决于上”的。
(2)与以前的朝代相比较 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有哪些?
(3)自秦至清 中央机构设置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机构 负责各项具体事务;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
(2)明朝取消宰相职位 权分六部;清朝设军机处;明清时期设有内阁。
(3)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先秦到明清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同学们课下一定要认真复习,掌握这节课的重难点,有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板书设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两汉:(中央)设立中朝牵制外朝(地方)推行郡县、郡国并行制
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地方)路府县三级制
元朝:行中书省
明朝:(中央)①废丞相②建立内阁制(地方)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中央)设立军机处(地方)省府县三级制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