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被拐卖,一直是家长们的心病,虽然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高额利润的诱惑,使拐卖儿童违法事件,依然屡禁不止。
幼儿园防拐演练,邀请几位家长扮演"坏人",乐乐妈妈要用糖果引诱中班的孩子们,看上当的人数有多少?
所有人都觉得,中班的孩子,应该具有很强的防范意识,但结果真的令人咋舌。 乐乐妈妈毫不费力地用一把棒棒糖,带走了班上大部分的孩子,全班30个孩子,留下的不到5个!
我们从小班起,便开始对幼儿进行“防拐”方面的教育,例如,告诉孩子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让陌生人进家,不能跟陌生人走……
大班还开展了关于“防拐”的主题活动,通过绘本、动画片让幼儿了解什么是陌生人,为什么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跟陌生人走;通过让幼儿观看,被拐儿童的父母痛不欲生的片段,让幼儿知道被拐走,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防拐教育“事倍功半”的关键是认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首先,学前儿童一般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陌生人”。绝大多数幼儿,并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陌生人”。 即使儿童能说出“陌生人就是不认识的人”,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理解“陌生人”的含义,儿童头脑中的“不认识”与成人所理解的“不认识”不完全一样。
其次,学前儿童在吃和玩方面有着难以抑制的欲望。儿童即使并不饥饿,也会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人手中的美食;“出门”去玩或换个地儿玩,对儿童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
事实上,即使是小班孩子,有时也清楚“跟陌生人走,是不对的”,但由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其认知与行为难以达成一致,他们即使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不见得都做得到。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受过多次防拐教育的孩子还是会上当受骗。可以说,学前儿童缺乏,面对诱惑的基本控制力。
再次,学前儿童不太可能以弱制强,对付别有用心的成年人。极少数坚定地不跟陌生人走的中大班孩子,也是满脸的焦虑和无比的紧张,甚至连哭泣都不敢出声,与之前他们参与安全知识竞赛时的大胆机灵形成极大的反差。 可以说,学前儿童缺乏对复杂且恶劣的环境的应变能力。
怎么做才能让防拐教育取得成效?幼儿在防拐智慧、自控能力及应变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提示教育者需重新审视,幼儿防拐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方式方法,拓宽幼儿防拐教育研究的视野。
首先,需重新审视教育对象。防拐教育的第一对象,是家长或其他成年看护者,仅仅指向幼儿的防拐教育并不能奏效。幼儿安全教育十分强调家园配合,十分重视幼儿抚养人的安全教育意识,防拐教育者应当注重面向家长开展防拐教育。
现实中,许多发生在幼儿身上的拐骗事件,究其根源,首先应归咎于成人的疏忽,其次才是坏人的伎俩。如果不是看护者的疏忽,坏人没那么容易钻了空子骗走孩子。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园的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广泛宣传,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
其次,需重新定位幼儿安全教育的目标,并据此重新确立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依前文所述,幼儿欠缺防拐智慧、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那么是不是针对幼儿的防拐教育就不需要了呢?
准确地说,学前儿童的防拐教育可以择机进行,但不要指望立竿见影。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内容且讲究方式方法。尽管“陌生人”的概念难以令儿童理解,但毕竟也有少数儿童能基本理解,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能理解的儿童数量明显增多。
再次,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在小班时与其白费力气纠结于怎样让孩子理解“陌生人”,不如对孩子强调“在幼儿园只能跟班上的老师走,在其他地方只能跟家里的人走”,把“不跟陌生人走”缩小为“只能跟家长、老师走”。
家长工作也应同步进行,让家长不要随意地将孩子交给其他人看管,也不要经常变更孩子的接送人。中大班孩子思维水平、判断能力有所提升,可进一步与之讨论“可以跟谁走”“不可以跟谁走”。
总之,我们的防拐教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及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规律,通过适宜的方法,逐步提升孩子的认知水平,坚定孩子的防拐行为。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下面这张图片。具说,幼儿抱住成人的腿,可以有效防止被成人抱起,不防让孩子试试吧。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