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的风景(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

在“风”字出现约1 600年之后,作为单一词组的“风景”终于出现了,时间大约在公元400年前后,即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而寿阳羊摩寺山石窟摩崖石造像最早为东魏武定三年所凿,比“风景”一词要出现的稍晚一些。据百度说,“风景”有两个永恒的含义,即人和自然,是人和自然互动关系的显现。而人凿石为窟是人和自然最直接的互动,是当然的风景。

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错过的风景)(1)

很早的时候,我对风景的理解只是自然风光,无论是藏在深山的高观古庙,还是耸在闹市的威塔宝殿,我一律视之为自然景观,从没有把它与人认真地联系起来。

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错过的风景)(2)

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白老师。我认识白老师源于一个很庸俗的想法,就是想让他用他藏在脑子里的东西给我的驿路大唐做宣传。白老师假装很忙的样子,期期艾艾了一番,终究还是没能抗拒他内心对于“风”的冲动,空前热情起来,热情得如熊熊火焰,把我烧得迷迷糊糊,我开始找各种借口跟他一块儿“赴”,走古道、晒文章,生生把自己“赴”成个文化人;一块儿“耍”,上高山、下农庄,不自觉地把自己“耍”成个泥腿子。而且越“赴”越心红,越“耍”越上瘾。

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错过的风景)(3)

昨天,白老师又组织人上那个“神羊坐化”的羊摩寺,而我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再一次错过了。看着群里的照片,我忽然有一种想写些东西的冲动,为那座白老师拜谒过无数次的羊摩寺和羊摩寺的那洞石窟。

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错过的风景)(4)

没有上过羊摩寺,我写不出羊摩寺的庄严;没有拜谒过羊摩寺石窟,我写不出羊摩寺石窟的雄浑。但我想那洞石窟一定写尽了历史的沧桑,刻满了岁月的风霜。白老师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登羊摩寺山,谒羊摩寺石窟,一定是在寻找什么。看了白老师和感悟人生的诗,我忽然明白了,他们寻找的是那股来自一千五百年前的“风”,探寻的是集聚了北朝以来历朝历代的“雅”,书写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颂”。

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错过的风景)(5)

佛系人将他们虔诚的祈祷幻化成佛,工匠们把他们精湛的艺术炼化成刀,洞以窟,刻以石,然后矗立于深山大崖,与云相接,与天比邻,非登高而不得近,非虔诚而不得拜。让天下子民、芸芸众生仰而视之。既有敬天法祖的朴素思想,又有君临天下的威权观念;既有避世修禅的慎独追求,又有翻山越岭得而求拜的精神享受。

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错过的风景)(6)

白老师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登羊摩寺山,谒羊摩寺石窟,就是要探求隐藏在石窟中的历史密钥,挖掘那些被风化、被破坏的石像背后的历史底蕴,就是想以一趟又一趟的行走引起全社会对历史遗存的重视,重续今人对一千五百来寿阳历史文化的解读。

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错过的风景)(7)

这种“赴”,“赴”得沉重,这种“耍”,“耍”得深沉。他们用他们的“赴”和“耍”构建了一种别样的风景,完美地诠释了“在个体为情感,在群体为文化”的风景内涵。这种“赴”,越“赴”越好;这种“耍”,越“耍”越美。

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错过的风景)(8)

我“赴”了,你“赴”么?我“耍”了,你“耍”么?

错过的风景未必是一段遗憾(错过的风景)(9)

风景在前,请别错过。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