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是大马的美食之都,甚至可算是世界级的美食之都,华巫印英多种文化融合,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街头美食。旧城区乔治城日趋衰落,特别是几个月前的马航事件影响了旅游业,使得古镇更显寂寞。天气炎热,很多知名档口只做早市或只做晚市,能否赶上就全凭运气了。有些档口名气太大,比如榆园茶室门口永远排着长龙,内部又是狭窄黑暗,只得敬谢不敏;又有一些档口,苍蝇的数量太多,比如一家最著名的印度扁担饭Naci Kandar,也只好绕道而行。最终挑了一些相对有名,有一定代表性的档口,试吃结果如下。
汕头街美园饮食中心里的虾面。汕头街是乔治城里最有名的美食一条街,又能避开榆园茶室的人流,所以就从汕头街开始。虾面中规中矩,肯定也放了味精,算是达到我吃过虾面的平均水准。
汕头街新月宫的咪咪炒粿条。槟城的炒粿条非常有名,这次我反复试了很多家的炒粿条,都达到很高的水准,让人钦佩。鑫记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这份炒粿条有点炒糊,口味仍是不错,酱油还是用了心,锅气也很足。
新月宫的蚝煎。蚝是蚝,煎是煎,融合得不好,选的蚝也不大好。
还是回到美园,吃了福建面(大锣面)。福建面容易炒苦,这份也不例外。猪油渣的香味没有炒出来,很失望。我本来对汕头街颇有期待,结果就是这样。
椰脚粿条汤的鱼丸汤。鱼丸是鳗鱼来的,并不追求Q劲口感,还不错,略咸。
椰脚粿条汤的粿条汤,也有数十年的历史了。汤窄粿条多,不是很合理,汤头还行,是自己熬出来的。
老虎炒粿条。最著名的老牌炒粿条档口,据说口味很传统,却被现在人拒斥。我试了一下,这是我在槟城吃到最好的炒粿条。用鸭蛋炒,香气十足。可现在很少有档口愿意用鸭蛋来炒粿条了。
巴都丁宜一家无名小摊的印度炒面Mee Goreng。这次没有碰到好的印度炒面,在一家马来人的档口上看到,就试了一下。略失望,偏甜,这是一般马来摊主的通病。
一个马来档口的炒粿条。这是马来人所理解的炒粿条,放了很多糖,跟中国人理解的炒粿条不是一回事,不知说什么好。
马来人的沙嗲牛肉。牛肉烤得其实还行,虽然用料也一般,但火候还算不错。只是蘸料又太甜。
长园的亚参拉沙。拉沙两大流派,最早的亚参拉沙不放椰浆,也没有血蚶之说,鱼腥气更重,更酸,口味很独特。后来在新加坡被改良成为咖喱拉沙,用咖喱和椰浆掩盖了原本的腥气,更容易为大众接受。而熟悉拉沙的人恐怕更喜欢亚参拉沙,它也在CNN某次投票中被评为世界第七的美食。东马的拉沙更注重汤头的清澈,而槟城和吉隆坡的拉沙更注重香气,对汤没多少要求。长园的这份亚参拉沙极好,味道很正,酸度适中。
另一个马来档口的亚参拉沙。虽然装在砂锅里,但味道比长园的差了很多,主要是淡了很多,从颜色就能看出。此外也有马来人的老毛病,偏甜。
马来印度人的briyani。中国人比较关注土生华人娘惹和峇峇,但对土生印度人关注得不多。他们多是穆斯林,所以可以做牛肉的briyani。味道偏淡,达不到一般印度馆子briyani的水平。
印度馆子的混合蔬菜,口味还行,中规中矩。
还是马来人的亚参拉沙,淡而无味。
马来人的mamak炒面,即土生印度人的炒面,在印度人和马来人中非常流行。这份炒面还不错,有点意外。
最后附一张肯德基的照片吧。需要指出的是,配烤鸡的饭是鸡饭。我在槟城没有尝试鸡饭,因为不抱什么期望。曾经路过比较有名的伍记鸡饭,看了一眼挂着的白鸡,很干很柴,于是就不试了。肯德基的鸡饭,选的米不够好,但能认真地做出一碗口味还比较正宗的鸡饭,已经相当不易了。
总结一下,槟城确实是街头美食之都,很多街头小吃都有较高水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炒粿条和亚参拉沙,独树一帜。至于其他一些东西,粿条汤,咖喱面,炒河粉,福建面,印度炒面,水粿,鸡饭鸭饭,晶露,红豆冰等,是否真有那么高水平,我还表示怀疑。至少我所尝试的各家都没有表现出显著高于新加坡食铺的水准。马来人,印度人,土生印度人有时能学好中国菜(我试了一个摊位,印度人的炒粿条水准不亚于华人),但多数时候还是不行,口感不对,又放太多糖。
至于大家都喜欢的印度扁担饭Naci Kandar,本来就是穷人的食物,盛一碗饭,从五六种咖喱里各舀一勺浇在饭上混着吃。现在在所有印度杂菜饭档口也都可以这么做。但我认为这不可能体现单独某种咖喱的味道,不值得推广。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