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度过一生(人生如何度过才最有意义)

人生如何度过才最有意义(应该怎样度过一生)(1)

人生如何度过才最有意义(应该怎样度过一生)(2)

人生如何度过才最有意义(应该怎样度过一生)(3)

1.人、人性、人道

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它具有生理的、动物的自然属性,同时具有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属性,忽略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都是错误的。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最朴素、最本质的人性,以及怎样赋予渺小而有限的人生价值与意义,还有人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寄寓。目的在于:怎样更好地解释、激发、引导、组织人的行为?怎样更好地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怎样更好地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由此,深入探讨人的天性、特性。

人生如何度过才最有意义(应该怎样度过一生)(4)

人,应效法天地自然

天地自然宁静,不言自美。

如果来到海边,我们就可以见到蔚蓝的海水,沿着海岸线一直走的时候,微风拂面,则能够更真切地触摸这种蔚蓝的温柔、清澈,心底充满了快乐。有时,海面异常平静,没有一丝波澜,似乎沉睡了一样,海边的房子周边往往长满了繁花碧草,无所顾忌地吮吸着和煦的阳光,一些松鼠、野兔常常过来,把这儿的花儿和一些小植物当做了自己的美食,也有猫头鹰藏在树丛里休息,闭着又圆又大的眼睛一动不动……而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始终一片蔚蓝,时时会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

森林之中,多少动物都是自由而奔放地,并且是秘密地生活着。鹰会在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或者不安地栖息在高高的树的枝头,向着天空发出一个呼声,山雀会带着幼雏在泥土中找蚯蚓,怕羞的鹧鸪颜色就像枯枝败叶,它们睁大着宁静的眼睛,天真得有婴儿般的纯洁,又像天空一样久远……有时,有鸟叫的回声在森林上空飘荡,就像是自然的旋律一样,微颤着从一片叶子转到另一片叶子,又从一个山谷传到了另一个山谷。

天地自然常常能够激起人类汹涌的情感。即便是一些灌木、荆棘和一些最寻常普通的野生花卉也能呈现出图画般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哪怕是光秃秃的岩石,也可以给人悲凉,甚至压抑的印象体验。无机体的沙漠则会震撼人心。有时候,骤然看见一座大山,人们都很会很容易因此而进入某种严肃,甚至是庄严、崇高的情绪之中,因为高山的形状以及由此勾勒出的轮廓,那长久存在的地形线条会在一瞬让人油然肃静。

天地自然就是这样沉静、纯洁,而富有美感。没有什么比自然更温柔的了,真的没有。

人是自然的种属,和万物一样是自然而生。但是,因为文明,越来越多的人其实已经和大自然割裂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贪婪、忌妒、迟缓、麻木、痛苦、残酷、绝望等,即便用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都无济于事,总是在挣扎,总是在纠缠不清,根本没有心境看看清晨的日出,看看夕阳西下的景象,仰望夜空闪烁的群星,也看不到天空中飞翔的鸟儿,看不到山的倒影,看不到天地自然中动静结合的美,只是竭尽全力地对付着熙攘混乱的人生,一边满足没完没了的需求,一边躲避和应付难以预料的苦难,完全遗忘了自己作为自然种属应该有的平和、静谧和满足。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上师通常是在早晨向信徒讲道。有一天,他刚要开始讲道,一只小鸟飞进来,停在窗台上,唱起动人的歌曲,一会儿又飞走了。于是,这位上师对大家说:“今天的讲道到此结束。”就像这只小鸟一样,自然中的苍生万物无不在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生命的自然、自在与灵动的美,作为自然之子,人类应该经常忆起自己的种属身份,经常和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林中的鸟儿,甚至和晚霞朝露进行交流,才可以真正摆脱通常的匮乏、不安,得以进入到寂静、空灵的状态,呈现出自然之子应有的大美。

人生如何度过才最有意义(应该怎样度过一生)(5)

浮生若梦

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把人的一生,比喻做一场梦;他又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的是早上是一位头发像青丝一般的妙龄少女,到了傍晚,变成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婆了,形容了人生的短促;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哲学家蒙田更是说人生如梦,深透地表达了人生的虚幻;《圣经》的《约伯记》中的一段话——“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留存”——则是把对人生虚无的哀叹到了极致。

——浮生若梦,提出了问题:人,究竟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应该赋予有限的人生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而活?重要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有用?

人世中,财富、权力、地位似乎特别有用,但越多的金钱、权力和地位往往也带来了越多的痛苦。电影《公民凯恩》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影片的主人公凯恩,是报业巨子,被人称作“美国的忽必烈”,他一生奋斗,享受成功和财富生活,在他豪华的宫殿,他无所顾忌地汇集了世界上最精美的藏品。在他周围的人,都被他出于自己的目的,用做了达成他的野心的工具。但是,晚年的凯恩却孤影相吊,在他生命的尽头,空荡的别墅大厅里只有虚无的镜像陪伴着他,在死的时候,他喃喃地吐出一个词“玫瑰花蕾”。一位记者试图破解这最后一声呻吟的秘密,却没有成功。其实,“玫瑰花蕾”只是凯恩小时候玩的一架雪橇名字,那是他天真、欢乐的童年记忆。影片中作为象征义的“玫瑰花蕾”,让凯恩的一生在每个人的心灵舞台上复活:原来,每个人都那么容易苍老、疲惫,为生活奋斗挣扎了那么一大圈,为太多“有用”的东西穷尽一生,等到繁华落尽,也没得到比童年记忆更美好的东西,真是一场人生大梦而已——这让我们看到了“有用”的吊诡。这部电影因此也被评价为:“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练、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 (魏楚豫,2009)

很明显,人的一生中,很多东西都是匆匆而来,又匆匆地一闪而过,财富、权力、地位等很多貌似“有用”的东西总会失去光彩,在人性的深处,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理想、精神的协调、内心的宁静等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最终总会浮出水面,占据首位。这就好像现实当中,一个人生活所需的空间,一般就在3米高,也就是说,一般住房只要3米左右的层高,就能够满足人基本的居住需求。但是,有很多诸如博物馆、酒店、教堂等建筑,它们的层高都在3米以上,有的高达几十米,往往让人觉得深邃、辽阔,甚至有历史感,它让人心里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教堂的尖顶,让祈祷的人得到心灵的抚慰。它所包含的是一种心理的满足,都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它不是基本的功能性的,看起来是没什么用,但是,它的价值经常就体现在没用的意义上。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心中没有诗意,生活只会变成凄凉的现实。”(金乾波,2012)这些看起来没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心中的诗意,有了它们,我们才可以在生活中挣扎着,操劳着,然而,也幸福着,不至于人生真的只是一场混乱的春秋大梦。

浮生若梦,是生命的一个简单事实。正因为浮生若梦,使得生命——唯一的和不可重复的生命——变得至关重要。我们生命的全部任务和使命,都只不过是走在路上。正是对浮生若梦的意识,使生命变成一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严肃和值得深思的事情,也正因为有浮生若梦的意识,生命才变得神秘和令人敬畏,变成一种我们应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思索的宝贵的奇迹。因而,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在生命的过程中,越早地接受“浮生若梦”的简单事实,也就可以越早开始真正的生活,赋予人生以“诗意”,并且让人生在平静、柔和中真正地快乐、富足。

好的人,好的社会

“好”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所有的历史以及所有的经验都指出这样的事实——人与社会向“好”而生,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被认为是“好”的东西,进而期盼生成“好的人”乃至“好的社会”。社会是人的集合,对于一个人来说,社会是他生存的环境,对他的生存与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而社会的发展,又有赖于人的努力。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唯有好的人才能成全好的社会,好的社会更有助于造就好的人,两者如影随形,息息相关。

一个好的社会,必定是能赋予民众安定和谐的。比如,在一个流动不十分频繁的社会,许多人——很可能是大多数人——未必觊觎显赫的权势、巨大的财富甚至盛名,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他们在某一小圈子如家庭、村落、街区中的地位和声誉,都可带来相当的满足感,一种在相对物质基础上的“其乐融融”境界。这就像司马迁描绘的“人民乐业的”形貌,是“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且有“自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者”,若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引导和干预,因其欲而不扰乱,使人人安于本业,“各亲其亲”,社会也会更趋安定,民众也能安定祥和。现实中的不丹王国,仿佛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不丹的农民享受着快乐的生活,他们田野间耕作,看天吃饭,春耕秋收后,其他的时间都用来郊游或朝圣,甚至定期进行非常虔诚的个人灵修活动,一年只有一半的时间工作,其余的,若非吃喝玩乐,就是去打坐,再没有更多的渴望或烦恼。当今不丹国王的老师格玛乌拉说:“幸福,到底该如何去定义,远非物质能够满足的迷思,大量电视广告制造的消费性行为,所刺激出来的欲望,可以无限扩张成无底洞,我们永远无法想象满足自己挖出来的欲望,竟然是如此痛苦的噩梦……不丹的农民,带给我全新的震撼性教育,我从他们身上学会许多重要的人生功课,对大自然的感谢,对神明的虔诚心,以及最重要的知足常乐;这些是长年居住在城市里的人,难以感悟的幸福。”(陈念萱,2010)

一个好的社会,必定是能够赋予民众幸福与尊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发展,经济起飞,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注重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温家宝总理(2010)指出:“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所谓“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首先就是要让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同时,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而且,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一个好的社会也必定是能够赋予民众教养的。丹麦是禁止养鸟的,但丹麦的鸟食市场却非常兴旺,人们买了鸟食,悬挂在自己的庭院里,专供自然界的鸟群食用。庄子说过“族与五类同”,丹麦人对与自然万物达成融洽相处的追求,很有一点庄子的境界。在丹麦,无论是在保留着有轨电车的大路上,还是在鹅卵石铺的小巷里;无论是在遮天蔽日的树林里,还是在天鹅徜徉的湖水边,清洁工人、商店的货运员、遛狗的女人、跑得气喘吁吁的老头,见到的几乎所有迎面而过的人,都会挥起手,向你道“早上好”。每次横穿马路,停在人行道边等候已经驶近的汽车走过,汽车一见有人要过马路,都会立刻停下来,司机则会做出很客气的手势,请你先过马路,这并不只是对外国人的礼貌,而是立法规定:机动车辆必须礼让行人。同时,丹麦人喜欢“管闲事”,在公共场所,你的车子没有准确地停进划定的位置,或者你停车后没有及时熄火,路上走过的任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走过来,请你把车子按规矩停好,或是请你让车子停止排气;你在钓鱼,一些毫不相干的人会走过来,如果你钓上的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他就会要求你把这些鱼放回到水里去,并且一直要在旁边监督着,直到你完全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才道一声谢,继续走他们的路;邻里之间哪家的房子油漆好久没刷了,屋顶上的草发黄了,别人就会来敲你的门,提醒你该修房子了,问你要不要帮忙。总之,这是一个有教养的国度,这种教养的直接表现就是对生活无微不至的珍视,而这珍视恰恰造就了一个社会最大的富有与和谐。

王安石说“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要成全一个好的社会,使之安定、和谐、幸福,有尊严、有教养,看似简单,其实艰难,但是,唯有这样的追求,社会中的人人才会越发自觉地要求自己平静、朴素、从容、慈爱、悲悯,从而真正地自然、放松,既成全“好的人”,也成全“好的社会”,这是人与社会的共同所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