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人物常何为何有功难赏(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

发生在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宫廷政变之一。在夺嫡斗争中处于劣势,宫城和长安军力都在李渊和太子李建成阵营掌握的情况下,李世民果断听从部属建议,先发制人,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为最终登上帝位扫清障碍。

李世民此举看似孤注一掷、惊险无比(在埋伏突袭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时,李世民也险些被李元吉反杀),实则成竹在胸,因为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不完全在于李世民的果断英武,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谋臣的精心策划,苦心劝说,也不在于尉迟恭、侯君集等武将的奋力拼杀,成败的关键却是在于有意无意被史书忽略的玄武门守将常何。没有常何在前取得太子阵营信任,太子李建成放松警惕只带少量亲信进入玄武门,后又关闭玄武门武力据守抵御太子和齐王府武士们进攻,使得李世民得以心无旁骛地袭杀兄弟,囚禁父皇,玄武门之变不可能成功,李世民非但不会成为赢家,反而会成为叛逆 。从这种意义上讲,常何理应得到重奖和重用,但在实际中,在玄武门之变后,在房玄龄、尉迟恭等人加官进爵之余,常何却备受冷落,仕途不畅,原因究竟为何?下面就结合莫高窟窑洞出土的常何墓志铭和部分史料,分析一下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被隐藏的重要作用和事成之后常何颇为孤寂无奈的余生。

被忽略的玄武门之变关键人物

晚清时期,随着门户洞开,大批欧美探险家在各国官方的支持下,大量进入中国,到处探寻古迹,并从中攫取了大量珍贵文物。20世纪初,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发现了敦煌莫高窟,从中国带走了许多珍贵资料,其中就有一份唐朝名将常何的墓志,人们称其为《常何墓碑》。正是这份墓志铭,帮助我们了解常何在玄武门之 变中的关键作用。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 大揭秘(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人物常何为何有功难赏)(1)

《常何墓碑》手稿

常何是汴州(今开封)人氏,早年在隋末大乱之际,投奔瓦岗军,一路获得重用,是李密的心腹爱将。后来他先和李密降唐,后又投奔王世充,在王世充失败后,又跟随秦琼、程咬金等人归降唐朝。之后,常何跟随李世民、李孝恭等人征讨各地的割据势力,常何算得上是李世民的部将。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 大揭秘(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人物常何为何有功难赏)(2)

唐太宗李世民

在太子阵营和秦王李世民阵营斗争日趋激烈之际,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常何被调入长安,被任命为禁军将领,负责守卫玄武门,职务为中郎将,“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 大揭秘(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人物常何为何有功难赏)(3)

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 大揭秘(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人物常何为何有功难赏)(4)

常何剧照

玄武门守将位卑而权重,主要是由于玄武门乃是太极宫禁地重钥,谁掌握了此地,谁就掌握了宫廷安全。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会极力拉拢。在李建成一方,谋臣魏征马上就意识到常何职位的重要性,立即建议李建成收编常何,以便掌握太极宫防务安全。李建成果然体现出礼贤下士的风范,主动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常何交好,常何也表现得很配合,很快就向太子投诚效忠。

但是,让李建成没想到的是,常何表面上向太子输诚,实际上却暗中倒向李世民。毕竟李世民曾是常何的老长官,在玄武门之变前,武德七年,李世民曾经送给常何钱财用于收买人心,“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从史料推断,常何是李世民负责安插在玄武门的,他实际上是一个被刻意安插在李建成阵营的双面间谍,他被授意接受东宫方面的拉拢,假意加入太子阵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让李建成产生宫廷防务尽在掌握之中的错觉,放松了警惕,以便在最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仔细审视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不难发现常何才是玄武门之变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他倒向哪一阵营,哪一阵营就将胜出。

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按照《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武德九年六月,突厥再次犯边。太子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渊提议,由齐王李元吉做统帅领兵北征突厥。李渊同意后,李建成又请求将李世民的手下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名大将以及秦王府的精英将士划归李元吉指挥。他俩计划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调离身边,而后施计将李世民根除。李世民在接到太子李建成东宫率更丞王晊的密报后,在与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商议后,决定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设伏诛杀太子和齐王。李世民之所以敢于作出这样的决断,与常何镇守的玄武门兵将掌握在己方手中密不可分。

于是,按照计划,李世民马上进宫向唐高祖李渊告状说告发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尹德妃、张婕妤私通乱伦,并预谋加害自己,高祖答应第二天召集他们兄弟三人进宫对质,由他亲自盘查事情的原委虚实。

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默许李世民率领的少量精锐事先设伏于玄武门附近的北衙这样的咽喉要地。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70多人首先入宫。这么多兵将设伏于玄武门附近,如果没有得到常何的认可是难以想象的,一旦常何变卦,提前关闭玄武门,密告唐高祖,联合禁军对付李世民等人,唐朝历史将会改写。可以说,李世民成败与否,此时皆系于常何的一念之间,所幸的是,常何坚定地站在李世民阵营。

二是深得太子李建成信任,使得太子等人同意将武装卫队留在玄武门外,只率少量护卫进入玄武门。由于深信已经将常何收服,太子李建成并没有过多地怀疑常何,只与齐王李元吉率少量护卫进入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玄武门后,常何将玄武门关闭,"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从而隔绝了李建成等人轻易获得外界援兵的可能性。

三是武力抗拒太子、齐王府二千精兵猛攻,甚至还派出多余兵力,帮助李世民诛杀对手。在遭到李世民一方突袭后,李建成等人猝不及防,李建成很快就被李世民一箭射死,但齐王李元吉仍在奋力抵抗,寄望于玄武门外的自家精兵救援。此时的常何的角色异常关键,如果他开门放入太子齐王府精兵,李世民仍将失败,所幸的是,常何凭借玄武门的地利优势,奋力抗拒两千精兵猛攻,使得其迟迟无法攻破玄武门,与此同时,常何看到李世民一方进展并没有非常顺利,甚至还派出援军帮助李世民行动。

四是接受李世民秘密任务,偷偷替换了齐王李元吉携带的弓,使李元吉没有发挥箭术的机会。按照史料记载,当太子李建成等人来到玄武门之内的湖边时,李世民率埋伏好的70多人杀了出来,很快就射死了李建成,但李元吉仍不甘束手就擒,一贯箭术高超的李元吉却出人意料地竟然连续三次没有将弓拉开,“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后世人看到这段记载,简单地理解为当时事发突然,李元吉猝不及防,精神紧张,以至于无法正常发力拉开弓,还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元吉乃是不成器的纨绔子弟,疏于训练,但是实际上,李元吉是当时与李世民齐名的神箭手,在设伏过程中,难保李元吉出手杀伤李世民,为了稳妥起见,李世民事先交代给常何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偷偷换掉李元吉惯用的弓箭。弓箭不同于佩剑佩刀,通常没有固定专用的配备,且常何熟知李元吉的习惯,李元吉出门一般都是随手拿一把弓箭,并没有留意过细节。事变前夕,常何潜进齐王府和太子府的武器库,偷偷调换成了经过伪装的大膂力弓。表面上根本无法将它与普通弓箭相区别。常何利用自己的地位,在王府中进出自如,没有任何人起疑,过程十分顺利。由于更换了弓,使得李元吉无法有效反击李世民,要知道在混战中,李元吉在受伤的情况下,还抓住李世民马匹受惊被树枝挂住落马一时难以起身的时机,试图用李世民的弓弦勒死他,所幸被及时赶到的尉迟恭喝止没有成功。倘若李元吉当时能正常施展箭术,玄武门之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从这个意义上看,常何的作为可谓是功不可没。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 大揭秘(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人物常何为何有功难赏)(5)

尉迟恭

深藏身与名:常何难以获得应得的官爵晋升,仕途不畅

在常何的鼎力帮助下,李世民成功夺取了皇位。在登上皇位后,李世民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尉迟恭等武将大都获得公爵爵位,在贞观十七年,甚至还将二十四位有功之臣画图列于凌烟阁,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中不乏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武将,如尉迟恭位列第七位,武将第一位,但这一切都与常何无缘。毕竟收买将领,密谋政变,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常何本人所立的功劳都不敢向外公布,也就难以给予他足够的封赏。

因此,直到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常何的职位还是原地未动,依旧只是中郎将,只是当年唐太宗让百官写一篇文章,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由于常何自身是个武官,于是他就委托门下的马周代为书写。马周在奏章上详细叙述了四十多条利弊。唐太宗看到后,非常惊讶,遂召见了常何,唐太宗认为马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马周后来成为宰相。为了表彰常何推荐人才的功劳,唐太宗李世民赏赐他300匹锦帛,这就是“常何荐马周”的典故。

面对常何的遭遇,估计知道内幕的臣僚都会打抱不平,但是,唐太宗也很为难,按理说常何立有大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赏,但常何在玄武门之变起到的关键作用又太过敏感,一旦大张旗鼓地奖赏,人们势必会更加关注常何,进而关注常何本身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的角色,这将不利于维护唐太宗李世民帝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因此,唐太宗也只好亏待一下常何。

常何也深知明哲保身,低调是福的道理,也不会主动站出来发声。因此,常何的仕途并没有很顺畅,贞观六年,才加太中大夫,进爵武水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与同样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尉迟恭的公爵,食邑一千三百户相比,相差甚远。到了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时,已经调任右屯卫大将军的常何,才向皇帝上书,因自己的父亲只是平民,希望皇帝能给予父亲一个官衔,好让他能荣归故里。唐太宗因常何的孝心可嘉,就给了常何父亲常绪一个“朝散大夫”的虚衔。此后常何一生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记载,后世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也没有为其立传,常何死于唐高宗永徽四年,时年六十六岁,赠官左武卫大将军,唐高宗命宰相李义府为其撰写墓志铭,铭文中提及了当年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事情,但对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起到的作用,仍然是用笔含糊,仅用一句:“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来概括。

公奏曰:微臣属会昌之运,遂叨荣轩陛;臣父遇可封之日,尚沉沦穷巷。不胜私愿,乞预朝班。太宗降因心之慈,弘荣亲之典,授公父朝散大夫。

结语

从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时候,在某一件历史大事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被人忽视的细节或小人物,常何之于玄武门之变,就是这样的例子。尽管常何立有大功,但是讲究正统性、甚至不惜干预史书记载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愿意提及自己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情形,自然更不愿意承认自己通过收买玄武门守将常何的这样手段,登上帝位。这样一来,常何虽立有大功,但不但不能进入凌烟阁画像,甚至还得默默地接受有功难赏的现实。敦煌文书《常何墓碑》的宝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常何本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把李世民此前通过他来收买禁军将领的隐情呈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常何墓碑》等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