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但内部内素是关键,就如中国一句俗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内部铁板一块,任苍蝇如何凶猛,也无济于事。但恰恰内部的“铁板”被自己砸碎,向西方露出无数个“缝隙”。有人把苏联解体归罪于戈尔巴乔夫,他只是最后推倒“大厦”的人,其实真正动摇苏联根基的是赫鲁晓夫那篇“秘密报告”。这篇秘密报告公开否认前任,使苏联发展失去传承性,把苏联及华约国家民众思想搞乱。
背景苏联自建立之始,就被西方国家视为“洪水猛兽”,恨不能早日将其灭亡。因此苏联从建立起一直到苏德战争前夕,苏联为了巩固内部统治,更好的与西方斗争,只能建立一套高度集中的模式。这种模式用现在来讲,无所谓好与坏,只是当时苏联被迫而为。但斯氏却把这种高度集中式运用到了极端,必然给国内发展带来很多问题。斯氏去世后,苏联很多人在思考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一个国家发展并不可能十分十美,苏联也没有经验可循,问题必然很多。纠偏的工作必然要在领导层更换时出现。
斯氏去世后,1953年,由于并未指定和选举谁是接班人,苏联暂时形成了一套集体领导现状,但贝利亚、马林科夫权力相对较大。作为部长会议主席的马林科夫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号人物,因为斯氏去世前一直加强部长会议的权力,也就是相当一国的总理。
面对国内经济问题,马林科夫代表苏维埃提出发展经济生产,提高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品的讲话,这是斯氏去世后内部“小改革”开始。可以说无论马林科夫还是贝利亚,以及其他人都迫切希望苏联发展经济,而马林科夫提出改革建议也很有针对性,目前来看如果实施下去,效果非常好。
但马林科夫在推行自己的改革的同时,苏联内部却酝酿着一场权力之争,身为苏G一把手的赫鲁晓夫权力被一度遗忘,而赫鲁晓夫也想争权。在这场内部斗争中,赫鲁晓夫最终取胜,清除了最大的“绊脚石”贝利亚,马林科夫也逐渐臣服于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大权在握好,决定召开一次苏G会议,这就是苏联历史上有名的苏G20大。这次会议是在内部达成改革经济政策,解决社会生活急需的背景下召开的。而议题也是改革的问题。但这次会议从召开到结束,却发生一系列内部博弈,以及对问题的争议。此事已经过去60多年,现在从苏联的解密的资料看,才知道这场会议在苏联历史上有多么重要。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赫鲁晓夫提出的“秘密报告”,全面否定了前任,但秘密报告却是会议结束后抛出来的,也是在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后抛出,但这并不是赫鲁晓夫一人所为,而是在许多人的支持下,由内部人起草,综合领导层意见形成的一篇材料。
矛盾1955年4月7日,赫鲁晓夫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击败他的对手后,为巩固其权力,他提议10个月后召开苏G大会。这次会议与历届会议一样,议程也与以前的会议相同。苏G主席团通过召开会议决定。会议准备时,并没有任何关于斯氏的问题。但在准备过程中,出现了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斯氏决策问题。
由于斯氏去世后,苏联已经展开了两年多的平反工作,对一些冤假错案进行了纠正。当时负责平反工作的是莫洛托夫,苏联以他为首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但平反工作需要大量的调查,因此工作进展必然很慢。但这次会议又需要对平反工作有一个结论,还要给一些冤假错案人及其家属有一个交代。于是苏联内务部门也参加大量历史案件的重新调查与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1936年,至1939年发生的案件。很快一批冤案便出来了,1955年3月14日,时任苏联副检察长的萨林向苏G报告,苏联检察院特别案件处于1954年至1955年2月,审理13084份案件,其中抗诉了7727件。此外一些判刑人员及家属的申诉书核查的案件有一万多件,还没处理的申诉书有三万多件。可见其工作量有多大。
为了在会议上有一个结论性的报告,苏G不得不对案件进行认真研究,对受害者进行平反。这就使最初的改革民生议题偏向。其实这些大量案件需要长时间去调查,并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在几万件申诉书中找到答案,有些甚至连证据都没有,有些则是混水摸鱼,真假难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