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是你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这相思,这离愁,无法去排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我很喜欢李清照,当我第一次学到李清照的词的时候,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她。只知道她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后来更深入的喜欢,大概是青春期的时候处于迷茫,又朦胧不懂爱情的年纪,在读她的词时竟然觉得“为何她如此懂我?”。她喜欢喝酒,恰好我也喜欢喝点小酒,不论是悲伤欢喜。这爱喝酒的毛病大概是二十岁的时候开始的,这倒不是因为我喜欢她所以要去模仿她。千古才女是唯一的,任何人也模仿不了。
李清照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擅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因前期生活安定优裕,故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她十八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仰望云天,偏想起远方的夫君。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所见所思,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可以想见,李清照惦念着远在他乡的夫君,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的同时,联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琴瑟和鸣,生活幸福美满,她和赵明诚结婚时才十八岁,正是一生中最好的年岁。她和赵明诚都喜欢金石碑刻,因为赵明诚还在太学读书,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每次赵明诚读书归来,他们都要典当衣物才能换取一定钱财,然后两人就去购买金石碑文。这样的生活自得其乐,休闲又开心,堪称神仙眷侣。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