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黑龙江不少媒体都在报道哈尔滨市高考文科状元刘婉荟的学习心得。
“没上过补习班”、“用好课堂45分钟”、“成功的关键是认真对待,讲究方法,竭尽全力”……
她和别人口中只会“死读书”的好学生不一样,也会赖床,爱看动画片,大提琴弹奏水平已通过国家十级,外表温婉好看,是那种看起来会有很多男生追的女孩。
那年秋天,她去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金融专业,这个专业与她拍动画片的梦想几乎搭不上关系。她并非顺从长辈的建议,而是那个年龄的她就有难得的清醒:金融专业赚钱,她首先需要赚钱,才有资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几年后,媒体报道她时,不再叫她刘婉荟,而是八月长安,她身上高考状元的标签被淡化,更多人认识她是因为畅销书作家的身份。
有时候我想,如果孩子追星,追的是八月长安,大概没有一个家长会反对。
两年前,有一则新闻,《漳州17岁高考状元情定北大,缘起80后美女作家“八月长安”》。八月长安在微博上被粉丝@了这则新闻,还特意转发了。点开链接的瞬间,她有些鼻酸,感觉到自己的文字影响到了其他人,好像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变得更好。
在那个“容易热血沸腾、不顾一切地证明自己,与成人世界做抗争 ”的年纪,她有自己对抗这个世界的方式,算是非常聪明的示范。
不像叛逆少年一样轰轰烈烈地战斗,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也从不真正地妥协,磨掉自己的棱角,接受其他人对自己命运的安排和审判。
她选择更理智的解决办法——逃离那些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东西,但如果必须与之相处,那就暂时地顺从。
“比如遇到不喜欢的老师、不喜欢的环境,你没有条件、没有能力改变,那就只能先顺从。但是要警惕一件事,你不能让你顺从的行为真的改变了你的想法,为了顺从而调整自己的认知,慢慢地觉得这样也挺好,这没有什么不对,这样的话,你其实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不会把它记在心里面。
就像很多大人跟小孩说,你长大就明白了。我会把这个疑问放在心里面,把不想做的事情也埋在心里面,等到有一天有能力的时候,我会选择离开它或者改变它,给自己营造一个真正自由的想要的生活方式。”
她说,英雄很酷,但她想要先生存下来。
大三的时候,她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双学位,认识了美国室友Bo。Bo是基督教,总是乐观地相信,上帝会为她找到一条非常好的路,而且这条路是只有她能走的,别人都不行。
那段时间,八月长安正处于迷茫期,她问Bo,上帝有没有别的暗示啊,这大路迢迢往哪儿走啊。Bo回答,他已经把指引写进我们自己的灵魂里了,就在你的热爱之中。
就是这一句话,点醒了八月长安。她想,自己从小就爱读书,爱复述给别人听,爱编故事。这大概就是Bo所说的“暗示”了吧。
于是她开始尝试着在网络上写小说,也就是“振华”系列的故事。出乎她意料的是,该系列故事非常受欢迎,还没回国就有出版社编辑联系她,问她愿不愿意出书。那本书就是《你好,旧时光》。
书火了,人火了,就在大家以为她一毕业就会成为专职作家时,她跑到了上海,在金融行业从事资产投资工作,拿着高薪,完成了从模范学生到模范应届生的过渡。
看上去就是个典型的乖乖女,在学校里听父母的话,出社会走世俗的路。
可能因为优秀得太规矩了,她身上没有一种叛逆的酷。但仔细想想,她每一步走的都是最难、但也是最有价值的路。冲动很简单,沉得下气不容易。有能力这么做的人不多,而少才珍贵,从这个角度说,她才是那个最酷的人。
后来的她辞掉了资产投资工作,专心写书,创立公司,拍动画片的梦没有忘,依旧紧紧地揣在怀里。
“我所有重大的人生选择,基本都很理智很冷静,会权衡利弊,也会考虑每一种选择的效用。这是个经济学概念,人生没有绝对价值的,了解自己也了解机会,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一项,走下去就好了。”
看八月长安过去的经历与如今的状态,我会好奇她的原生家庭。
许多人成年之后会紧紧抓住自己童年的痛不放,把性格上的缺陷、资源的匮乏、处事方式的偏执等都归因为原生家庭的创伤。
八月长安没有。
我曾猜测她大概出生于书香世家,是被大人保护得很好的小公主。但事实是,她的父亲是普通的工薪族,母亲的单位倒闭后就开了家美容院。她与绝大多数80后、90后孩子一样,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长大,重大的打击没有,小烦恼也会频频出现。无需为基本的衣食起居担忧,但也没有到可以挥霍的地步。
难得的是,她身上始终有一种明朗的气质,不是从未接触过阴暗所呈现的明朗,而是穿透黑暗后依旧保有的清澈与明朗。
她体谅自己的家长,宽容他们第一次做父母时的笨拙与局限。“我比别的小孩更早地明白自己的爸妈不是万能的,他们只是这个城市无数搞不明白自己人生的成年人中的两个而已。”
其实这世上根本不会有一个孩子是在完美的成长环境中长大的,每个人都会在儿童时期留下一个个“坑”。尽管成年以后的你需要千百倍的努力与自我调节、自我教育才能弥补当时的一个浅坑,但换句话说,它们并非不可改变的。
她恰好算是自我教育比较成功的一类人。从从前很多事情都想不通、有点不快乐的小孩变成今天尽可能开朗与开阔的样子。她是借助阅读完成自我教育的,在书里发现自己经历的想不通的事情其实他人也在经历,接受那些可能给自己不好影响的事情,慢慢找到自我保护的方法,然后等待,等待未来一个更好的环境去进行自我弥补。而这,也是她写作怀有的一个善意。
在今年出版的散文集《时间的女儿》里,她并不是像其他青春作者一样,写那些加了滤镜的纯真美好的过去。隔着十几年的时光看过去,记忆的美好不可避免,因为距离拉开了,你不必再和从前讨厌的人短兵相接了,你不那么计较了,只是如今宽容、成熟的你怎么可能是当年的那个你?
写作时,她翻出了自己一本本厚厚的带锁的日记,读到满脸通红,羞耻到再也不想读的那种。
但阴暗面必须直面。
其实谁都一样,年轻的时候不可能是完全的纯真,甚至我们有时候对小圈子里的人会有一些恶毒的揣测和期盼。
要诚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八月长安做到了。她说,真实的自我就像月光下的海,庞大,安静,想证明给别人看的时候,却只能拍出一团焦糊的黑暗。但这样的书写一定是有意义的。
长大是一件好事吗?
她成长的那个年代,“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的歌词流窜于大街小巷,同龄人喜欢嚷嚷着拒绝长大,她没有被洗脑。
长大会让人失去好奇心吗?
“不会。很多时候并不是成人失去好奇心,而是他的知识储备到了不需要对所有事情都大惊小怪的程度。很多显而易见的事情,比如小孩看到花开会好奇,但对大人来说,这些花他们早就认识了。
但是总有新的东西、新的知识、新的世界需要成年人去开拓,并不只是一朵花开这么简单的自然过程了。我觉得我现在也有更复杂的事情去好奇、开拓、关注。”
长大会让你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与自我价值的追求吗?
“完全不会。只能说,你不再眼高手低了。平静之后,你对很多事情慢慢有了眉目。经历过一些挫折的你知道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实现梦想和价值要慢慢来,这个慢慢来会让你更加安定。”
她享受成长的过程。
有句流行语说,长大后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在她这里,是长大后,我更理解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小的时候,她特别讨厌马屁精,那些嘴巴很甜,见到老师或者班干部都迎上去打招呼,表现得非常亲热的人。一回听到父母夸奖某个“马屁精”性格开朗,她刻薄地回应:“哎呦他见到谁谁谁比见到他妈都亲”,特别的刺儿。
如今,她明白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钻营、很愿意往上爬、很懂得经营人际关系的人其实都有自己的苦衷。你觉得自己有清高的资本,是因为别人不具备之前你所拥有的条件,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能力,设置或折算一点点所谓的尊严,去获取需要的资源或便利条件。他人随手撒下的一点东西,对他们而言可能是非常关键的,甚至可以改变命运与前途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海要渡,宽容通达才是真正的成长。
今年她三十岁。
她一点也不害怕这个年龄,有啥可恐惧的呢?皮肤状态还不错,身体还挺有活力的,有很多工作计划没实现,人却越来越有资本,也更自由了。别说三十岁了,她对四十岁五十岁都很期待。
想过自己老了会是怎么样吗?
“老了以后会是一个非常优雅的老太太,应该还有挺多老头喜欢的就可以了。没有想太多,我觉得人老了的话就能保持一种知天命的高高兴兴,回顾这一生的时候,对年轻时候的自己没有那么多想说的话,没有那么多悔恨想回去的瞬间,我觉得就对得起这一辈子了。”
青春是她很重要的母题。没有纯真的少年,成人世界总归是残缺的。
因此,她一直在写青春小说,已经出版了四部长篇,手头尚有两部正在创作。去年最热的青春剧之一《最好的我们》就是由她的小说改编而成的。
写作很难彻底摆脱个人的生活阅历,但她努力地从每部作品里摘掉“我”和“我亲近的人”这两个概念,决不允许每本书都是从“我”出发的变相自传。当然,她会尽力地体味和观察生活本身,也会在审美、情绪和价值观方面尽可能地诚实。
于是,很多人好奇真实生活中八月长安的恋爱故事。
前半段你估计能猜到,这个学霸在大学之前没有谈过恋爱。但从小学开始,喜欢过海量的男孩。“很多作者会偏爱某一类型的男主角,但我书中的校园男孩各不相同,有阳光的,有城府的,有不爱学习却见多识广的小痞子……足以见得我在对男生的审美方面,是多么博爱。”
在一次采访中,她提到自己非常享受恋爱的感觉,基本上没有比较长的空窗期。
“少年时代的人还没定性,对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相处……一窍不通。恋爱是最直接、热烈、亲密的互动,与对方互动,也与自己交手。你在亲密关系中才能真实了解到你的光明与阴暗,真善美和丑陋懦弱等等。随着关系的转变,你还要学习处理尴尬、冷淡乃至分离与遗忘。恋爱是我成为我自己的必经之路。
等我人格稳定也强大了,成年后的感情,更多是带给我愉悦和陪伴了,‘愉悦’的内涵很多,不只是安定甜蜜,也包括失控与歇斯底里。”
今年四月,她破天荒地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时间的女儿》,说是送给自己三十岁的礼物。
书名来自“真相是时间的女儿,而非权威的女儿”这句格言,同时也致敬了约瑟芬·铁依的同名侦探小说。
这本侦探小说通过蛛丝马迹来回溯历史谜团的真相,而她站在三十岁的节点,也有很多想要好好回溯和梳理的故事——人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她是如何成为了今天的自己,这些关于自我的真相需要静待水落石出,关于时代的困惑也需要她诚实地书写。
十年后呢?
一个女人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生活常常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聪明的女孩会怎么走这十年?会结婚生子吗?拍动画片的梦想实现了吗?写作方向和风格有更多的突破吗?
“你觉得十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的?你有没有过幻想和规划?”我问。
“有过规划,而且规划得很狂野,特别敢畅想。真实的梦想都带有羞耻的成分,所以我不会说的。”她俏皮地隐藏起答案,但这样诚实的回答,我是欣赏的。
十点读书 X 八月长安
Q1: 知乎上粉丝对你的评价是“知世故而不世故”,你怎么看这个评价?
太过奖了。前半句,我其实对世故也一知半解;后半句,我想世故也得有那个情商和本事。
但如果把世故这个关键词忽略掉,我还挺高兴得到这个评价的,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同理心强的温柔的人,了解生活,善待他人。
Q2:如果能回到高中时代,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大大方方地去结识那时候暗恋的男生,好歹交个朋友。
Q3:情绪不好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来缓解心中的郁闷?
哭。不倾诉,就是自己哭,哭完了打游戏,想起来再哭一会儿,稍微恢复一些了,就去看书,各种题材体裁,最好是惨一点的人物传记。“世上无新事”,我也会好受点。
Q4:你的书写完后,第一个读者是谁?你会和身边的朋友讨论吗?
基本都被编辑催疯了,写出来第一个读的肯定是他,还有一直给我设计封面的好朋友,就他俩吧。我不会和身边的朋友讨论我的书,我不好意思。
Q5:每天都会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吗?推荐几本近期看的好书?
阅读时间不固定,我什么时间都不固定,过得很随意。只要开始看一本书,就一定会没日没夜地把它看完。
最近看了严歌苓的《角儿》、宫部美雪的《模仿犯》和宋方金的《清明上河图》。
Q6:写书的时候你一般是怎样的状态?对环境要求高吗?会熬夜写作吗?还是属于那种规律型的,每天给自己定个量,写完就放松?
我很希望有一天我能有规律的写作方式。我听说过很多自律的作者,清早起床,工作一上午,下午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晚上和家人共度,正常时间入睡,雷打不动。
我不行。我试过一百多次吧,根本做不到。
没到截稿期,我写作状态特别松散,环境要求很高,家里要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会儿做咖啡,一会儿泡功夫茶,怎么矫情怎么来。
截稿期之前的一个月我是不怎么睡觉的。嗯……就不用多说了吧,不洗头不洗澡,从桌前写到沙发上写到床上,什么都不挑了,手机也不敢开。
Q7:和粉丝交流多吗?他们的私信你都会看吗?
会看。他们很信任我,事无巨细,什么都愿意和我分享。
Q8:描述下自己一天的生活。
每一天都不一样。我都总结不出规律来。我工作室的伙伴们每天打赌,老板今天能不能成功踏入写字楼。
大部分时候都失败了。
《时间的女儿》
八月长安从自己的人生旅途出发,探讨成长故事、旅途经历,展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只要相信时间的魔法与心中的阳光,你就会被这个世界宠爱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