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红河县境内的哈尼族(占全县总人口87%以上)山寨,无论村寨或大或小,都广泛种植棕榈,远远望去,这翠绿欲滴的棕榈,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从山头漫向山脚,十分壮观;在近处看,那一棵棵绿色的棕榈,仿佛春天里的哈尼族少女,亭亭玉立,啊娜多姿。
红河县棕榈林
据悉,生活在云南红河县的哈尼族历史长达1300年之久,红河县的棕榈产业也有1300年之久。但是在解放前,红河县如此丰富的棕榈,却形不成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当地哈尼、彝族群众虽然祖祖辈辈种植棕榈,他们用棕榈树杆做屋架,建盖茅屋;用棕片加工成蓑衣、背绳或棕绳,蓑衣披在肩上做农活时可以防日晒雨淋;背绳用以背柴禾;棕绳可以拴牛马或捆绑东西。除此之外,棕榈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
1964年,红河县建立了棕麻厂,开始利用丰富的棕片资源,生产部分棕制品,如背绳、绳索、扫帚、蓑衣、棕垫等,销路有限,工厂加工量也不大,而且,棕麻厂生产的这些棕制品都是为红河县土产公司进行来料加工,厂方只负责收取加工费,虽然生产规模很小,但却破天荒地使当地棕榈开始产生了经济效益。
当地哈尼族群众在剪棕边
1973年,在广州召开全国商品交易会,红河县土产公司和棕麻厂领导带着几捆棕片和棕顺丝到广州参加会议,当时,由于红河县棕榈制品没有形成品牌,同时,由于展销会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参展费,红河县在广交会没有展位,怎么办?红河县棕麻厂的领导就把几捆棕片和棕顺丝摆在了展销会大门口,由于红河县的棕片肥硕宽大,棕顺丝的色泽好,韧性强,其品质远远超过在展厅里的其他省份参展的棕制品,吸引了许多商家在大门口围观,专家们对红河县的棕榈赞不绝口。一位来自湖南长沙靖港棕制品厂的企业家黄寅生师傅看到红河县的棕片后,当场提出要到红河县考察。黄寅生到红河县考察了棕榈,同时也考察了棕麻厂的生产工艺,他认为棕麻厂工艺太落后,全是手工作业,他不仅帮助棕麻厂改进了生产工艺,而且还从长沙引进第一台抓棕机,以后又陆续引进抽丝机、海带苗绳出坯机等机械,红河县棕麻厂由手工作业逐步走上了机械化生产,生产效力显著提高。
哈尼族群众在晒棕丝
通过这次广交会,使人们渐渐认识到红河县生产的棕榈在云南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红河县“棕榈之乡”也从此出名。
改革开放后,红河县棕榈之乡的知名度在省内外越来越高,一些来自浙江、成都、昆明、上海的企业家纷纷到红河县产棕区大量收购棕片,使过去几毛钱一斤的棕片瞬间身价倍增,哈尼、彝族群众高兴了,说:“改革开放,使我们的棕榈变成了‘摇钱树’。”
红河县紧紧抓住机遇,以阿扎河为示范乡,在全县掀起了发展棕榈的热潮。阿扎河乡党员干部带头,提出了“一个党员种一亩棕榈,率领全乡群众脱贫致富”的口号,历届县委政府持之以恒,坚持发展棕榈。目前,全县已发展棕榈面积37万亩,其中阿扎河乡达到了9万余亩,人均达到2亩。
在发展棕榈种植业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产棕区的群众发展棕制品加工业,从事棕丝、棕顺丝、棕巴掌丝、棕床垫等棕制品初加工,变卖原料为卖初制品,实现了大幅度增值。广大群众高兴地说:“过去卖原料货多钱少,今日卖产品货少钱多。”到去年底,全县12个乡镇拥有初具规模的私营加工户达70余户,从业人员达到2000多人,年产各类棕制品1万余吨,创产值突破2亿元。
加工棕产品
2008年,红河县投资7000余万元新建年产8000吨棕纤维弹性床垫厂,标志着红河县棕榈制品已由初加工向精加工方向发展。该厂生产的棕丝健身软垫系列产品通过棕丝纤维与乳胶经过科学配方精制而成,具有环保、耐腐蚀、透气性能好、不变形、冬暖夏凉的特点,产品上市后倍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其中该县生产的“棕纤维弹性床垫”入围云南省名牌产品。目前,该县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提质增效,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加工棕产品
1300年来,棕榈作为红河县哈尼族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终于在改革开放这些年,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绿绿油油的棕榈哟,对红河县各族群众而言,不仅点缀了山乡环境,美化了哈尼族家园,而且还成为广大群众的“摇钱树”、“致富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