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电影介绍 香港电影历史

香港历史电影介绍 香港电影历史(1)

香港历史电影介绍 香港电影历史(2)

香港历史电影介绍 香港电影历史(3)

香港历史电影介绍 香港电影历史(4)

香港电影历史十九世纪初

电影面世不久,香港已成为西欧电影输往内陆的发行中心,亦有外国人经香港前往中国内地拍摄自然风景片、新闻片,并尝试和中国人合作。1914年,俄美企业家布拉斯基和黎氏兄弟便在港合作拍摄了一系列包括《庄子试妻》的故事短片。碍于当时拍摄条件的局限,由本地人制作的影片《胭脂》要到1925年才面世,惜电影甫上画即遇上省港大罢工,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业陷于停顿。

三、四十年代

有声电影发明后很快便传到香港。1933年,分别在上海拍摄的粤语片《白金龙》和三藩市华侨拍摄的《歌侣情潮》在海内外大受欢迎。三十年代中,香港成为粤语片制作重心,影片行销至南洋和中国大陆。当红的粤剧老倌亦纷纷参演「歌唱」类型的电影;期时出现的还有向西欧电影取材或借镜的其他类型。1937年抗战爆发,中国内地人才资金大量流向香港,令国语片制作因而得以展开。抗战胜利后,在南来影人的积极参与下,香港电影业迅速恢复,国粤语片继续双线发展。

五十年代

香港电影业进入全盛时期,当时最受欢迎片种为流行歌唱片,继而是武侠片和喜剧片。1952年中联公司成立,制作认真的写实文艺片亦大受欢迎。五十年代中,长城、电懋、邵氏等大公司相继在港大展拳脚,兴建片厂,广招人才,包揽制作、发行、放映,有计划地生产行销,并积极培养新一代电影人。当国语片进入大片厂时期,粤语片仍处于小厂模式,靠薄利多销,灵活变通方式经营。粤剧日见式微,大老倌纷纷转向电影发展,并将他们的戏宝拍成戏曲片。

由于国内戏曲片在港上映大受欢迎,于是邵氏拍制了一系列黄梅调歌唱片,在港台和东南亚掀起热潮。电懋和日本合拍时装彩色片,而长城则和内地合拍戏曲片。粤语片初期时盛行神怪特技武侠片,继而出现大量载歌载舞的青春片,捧红了陈宝珠、萧芳芳,被视为「青春偶像」。黄梅调片种取得成功后,邵氏再接再厉推出新派武侠片,武打新星王羽、狄龙、姜大伟、傅声、陈观泰、郑佩佩、何莉莉等相继冒起,以香港为基地的邵氏亦将其娱乐王国扩展至海外。

六十年代

大片厂雄霸市场,加上免费电视的兴起,令小本经营的粤语片一度被逼停产,演员纷纷转而投身电视。为抗衡电视的冲击,电影加强了感官上的刺激,以动作强劲、笑料密集作撒手锏。许氏兄弟的高密度喜剧、李小龙的功夫片带领潮流。同时,电视台亦培养出一批新秀,其后晋身电影界,形成「新浪潮」。嘻笑怒骂再加上鬼马动作,成就了大受欢迎的功夫喜剧,成龙、洪金宝、刘家良、刘家辉、袁和平、石天、麦嘉等各领风骚。

七十年代

功夫片转型为现代城市动作片,「新浪潮」亦汇入主流,推销策略和拍摄手法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令港产电影无论在本地和海外市场都得以逐步开发。在票房成绩方面,嘉禾亦超越了邵氏;而新艺城、德宝、世纪、银都等新公司相继成立,各出奇谋重本拍制娱乐大片,并积极开拓中国内地、荷里活和亚洲发展的合作项目,而最佳拍档系列、少林寺系列、英雄片、风云片一浪接一浪,港产电影票房急升、压倒外语片,为香港赢得「东方荷里活」的美誉。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

九七回归,对香港电影带来了冲击,市道盛极而衰,高手各师各法,把这城市的变化透过不同形式活现于银幕上。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把中英谈判的争辩幻化成荒诞笑声;徐克多变的江湖是人心动荡不安的写照;蛊惑仔的拼搏争夺反映了年青一代面对香港的新定位努力寻找出路;王家卫以冷艳、迷惑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城市「末世」颓废之美。这些丰富多样的影像引起环球电影业的注目,不少电影人因而得以进军国际影坛。

二十一世纪

踏入新世纪的香港影坛犹如烟花过后,由喧闹变得平淡务实、汰弱留强,独立公司取代大公司,成为一股新力量。2004年CEPA推行,部分电影人北上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留守的则制作谨慎,更重视剧本的创作和成本控制。无论剧情片还是警匪动作片均着重情节和人性刻划。一个可喜的现象是,新晋电影人对制作出令人难忘作品的热诚和坚持,同时电影人北上后也为华语片注入新活力,令票房空前旺盛,而中港电影合流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