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旅游四日推荐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一直是旅游大区,也是众多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盛地。2021年全国两会,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红色旅游、冬奥会、冰雪旅游等成为代表和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连续多年就文旅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郑福田就旅游领域相关问题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答内蒙古旅游热点“七问”。

内蒙古草原旅游四日推荐(这里的草原让世界神往)(1)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郑福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旅游助力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中国网记者:“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请谈谈,内蒙古旅游业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郑福田:旅游产业链长、产业面广,层次多、方式灵活。乡村旅游,可以志智双扶,开阔农牧民视野,更新思想观念,改善精神面貌,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旅游扶贫是一种平等的、有尊严的脱贫方式,真正让贫困群众有参与感、成就感、尊严感。

内蒙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致力于提高原贫困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进而脱贫致富。我们看到,在贫困地区打造一个景区、培育一个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会很好地带动周边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比如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天骄天骏旅游区,吸引了周边大批乡村人员就业,义勒义利镇的特色种植园从较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变为较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内蒙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产业扶贫,强化了资金投入,加强规划引领,以标准化引领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出台指标,加强培训,深化协作,涌现出一批优秀旅游扶贫先进个人和典型案例。

不砍树、禁挖山、少拆房,乡村旅游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中国网记者:在您看来,内蒙古乡村旅游有哪些“短板”需要补?

郑福田:“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新阶段,旅游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推动乡村旅游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综合效益。

从内蒙古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提升: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开发优质乡村旅游产品;坚持协调发展,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坚持开放发展,开创乡村旅游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共享发展,让乡村旅游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大力推动乡村民宿健康发展。

比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打造“环城、依景、沿线”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和高水平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他地区集中培育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点和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砍树、禁挖山、少拆房,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坚决不能破坏乡村生态环境;通过与农业、畜牧业、文化、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丰富业态;要让更多农牧民受益于乡村旅游发展,分享旅游发展红利;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乡土民俗文化,发展一批精品乡村民宿等。

盘活家底,打造品牌,让红色资源成为百年党史最好的讲述者

中国网记者:建党百年之际,红色旅游如何更好助力党史教育?

郑福田:红色旅游的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革命历史对话,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深入领悟革命精神,汲取政治营养,提升精神境界。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着丰富、鲜活的革命故事题材。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目前共有A级红色旅游景区23家,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红色旅游景区达到8家。

推动内蒙古红色旅游发展,增强红色旅游教育功能,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充分挖掘党史内涵,提升红色旅游景区品位,要盘活党史“家底”,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要打造党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含金量,建设红色线路,注重人才培养等。

“冷”资源带动“热”产业,来内蒙古看最有民族风情的冰雪

中国网记者:内蒙古冰雪旅游“冷”资源如何变成“热”产业?

郑福田:广袤的北疆大地,可以说冰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来内蒙古,你能看到最有民族风情的冰雪!内蒙古有丰富的冬季旅游资源,冬奥会筹备的背景下,“3亿人上冰雪”的市场需求,结合京呼高铁开通等契机,将冬季“冷”资源变为“热”产业,将冰雪运动与节庆活动相结合,拉动冬季旅游升温,推动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

呼伦贝尔、满洲里、兴安盟、通辽、赤峰、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都是大力发展冰雪旅游的优势地区。呼伦贝尔冰封时间长达7个月,冬季的大兴安岭、大草原和湖泊都被冰雪覆盖,银色的冰雪世界风景独好;满洲里与俄罗斯接壤,冰雪旅游具备异域风情;兴安盟阿尔山雪质好,还有原始温泉,有利于开展冰雪温泉旅游……

为什么说来内蒙古能看到最有民族风情的冰雪呢?内蒙古聚居着49个民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内蒙古将大力发展冬季旅游与大型节事活动、民风民俗相结合,例如内蒙古冰雪那达慕、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暨美丽使者国际大赛、阿尔山国际冰雪养生节、“中国冷极”品牌等,为冬季旅游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最冬天”的内蒙古,冰雪旅游可成为冬奥会的“硬核”名片

中国网记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临近,冰雪旅游有何发展契机?

郑福田: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全球瞩目的盛会,中国的冰雪旅游、冰雪产业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让大众参与高质量的冰雪运动、体验冰雪文化,推动将体育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借助冬奥会推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载体,实现冰雪旅游、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内蒙古旅游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对于内蒙古抓住冰雪运动普及发展的契机打造冰雪品牌、实现产品升级,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基础建设,开发特色产品,以节事活动助力冰雪旅游,加强营销,营造氛围。

在冰雪运动、奥林匹克精神、大众旅游现代文明影响下,“最冬天”的内蒙古冰雪旅游挖掘自身文化潜能,展示奥运城市形象,传播正能量,树立“中国形象”,可以成为冬奥会的一张“硬核”名片。

7千余公里长城,镌刻中国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网记者:内蒙古是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省份,内蒙古如何抓住机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郑福田:内蒙古是长城资源大省,全区调查的长城总长度达7570公里,占全国长城长度的三分之一,境内长城历经战国、秦、西汉、东汉、北魏、北宋、西夏、金、明等9个历史时期,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76个旗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长度最长、时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等特点,形成了祖国北方独具特色的长城历史文化带。

内蒙古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注重将长城遗产、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有机结合,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度高、文化标识性强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长城文化展示空间,推动“长城人家”传统利用区建设,抓好长城价值阐释研究,开展长城文化主题宣传活动等。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促进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以旅游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使公园建设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使长城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鲜活起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成为扩大内需“强”引擎

中国网记者:扩大内需战略下,旅游消费机遇如何?

郑福田:“一业兴,百业旺。”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开放度高,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将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要丰富产品供给,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促进文旅融合,强化市场管理。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供给;强化“科技 旅游”,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质量和效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内蒙古旅游品牌;强化市场监管,营造规范有序、安全文明的旅游市场环境。(记者王金梅)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