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信息请下拉至最底
听多了北京的烤鸭和涮羊肉,炙子烤肉的名气,在外并非赫赫然。作为同样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我难以割舍的心头爱之一,却未享受它应有的待遇。很想替它鸣不平。
我第一次吃到炙子烤肉,并不是在北京。是在遥远的长春城,资深的当地吃货领我们到某小区的商业街,那儿,北漂归乡的老板娘开着一家小店,专做炙子烤肉。老板娘的口音杂糅了京片子和东北话,麻溜穿梭在烟雾间,帮食客们烤肉倒酒,快人快语雷厉风行。数次造访,至今还很怀念。等后来再去北京,专去了炙子烤肉的馆子,和记忆里一样,缭绕烟雾、滚烫炙子、酱香烤肉,遂确认这种烟火气息浓厚的食物是我的真爱了。记得梁实秋的某篇文章里写道,离开北京后,因太想念炙子烤肉,特意托人打制了炙子铁板,带到青岛自开小灶,聊以解馋。足可见,炙子烤肉的滋味有多令人难忘。
烤肉的风俗,大概是清初由满族带入关的。铁条钉成的沉甸甸圆形板,约有半指厚,称为炙子;下铺木炭,将腌制过的牛羊肉置于其上翻烤。一根根铁条当中的间隙,刚好让多余的油脂渗下去,这样烤出的肉,受热均匀、香而不腻。很有趣的是,很久以前,炙子烤肉分“文吃”和“武吃”。文吃,即由厨师烤好,端上桌直接吃;武吃,则是汉子们手执尺长筷子,单脚踩小板凳,解马褂光膀子,在胡同口巷子间,立着吃。按从前不成文的规矩,炙子烤肉是只有男人可以享用的吃食。而现如今的炙子烤肉店里,总算男女平等,和日式韩式烤肉一样,大都坐着自己烤,可以说是文吃武吃结合了。
北京的炙子烤肉店,以往多聚集在虎坊桥。纵使夏日炎炎,胡同里也食客如云。甭管平常多正经,此刻都卸下包袱,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除却闻名的“南宛北季”,这家在京城也排行前列。它的老店也曾在虎坊桥胡同,后来总店搬迁到了桥湾。
这里离地铁站再近不过了。门脸不大,外面看有些旧旧模样,二楼别有洞天。正是这种调性看起来令人放心。傍晚六点多,半数的烤肉炉子已经噼啪响起来了。这里的服务员都爽利。控场的老爷子一口京片儿,在人群中穿梭着支锅、上菜,佩了鹰眼似的,总能第一时间瞅准哪桌的炙子铁板需要更换。
待火红的炭火灼灼燃烧,炙子板上方空气变得烫手,便可以烤肉了。
传统即是吃牛羊肉,所以这两者必点。
酸菜羊肉哪都寻不到这种味道。羊肉与酸菜对半开,份量实诚得紧。色泽红润的羊肉已经腌渍好,并和香菜、洋葱混匀。烤时用酸菜铺底,使其吸收羊肉油脂。待熟,夹羊肉酸菜一齐入口。若口味不重,则不必另外蘸酱。羊肉粉嫩卷曲,咸香交叠,毫无羊膻,和涮羊肉相比是另一种灵动油润。酸菜饱吸羊肉毓秀,挂了晶莹剔透的油水,入口却又酸意爆裂,别样解腻。二者相辅相成,挑得你止不住地口舌生津。再想不出比羊肉和酸菜更相配的食物!
烤牛肉亦是提前腌制好的,烤至变色即可。肉的油脂渗进滚烫炭火层,缭缭烟雾挟着木炭香气升上来,肉便有了可贵的锅气。与优质新鲜牛肉、祖传酱料秘方共同作用,吃到嘴里的牛肉,滑嫩喷香,汁水四溢。一定试着配洋葱和香菜吃,它们会给牛肉平添一层别具一格的清香。
这里的冰梨山楂用玻璃大碗盛着,貌不惊人,却是极赞。梨子本就清甜,山楂酸的酸意之外裹了糖水的甜,变得再适口不过。攒一大筷头热气腾腾的肉片下肚,紧接着夹一大块冰凉酸甜的冰梨山楂,油腻被完全化解,冷热对比、酸甜更替、荤素交叠的爽意刹那之间遍布全身。
酸梅汤和糖蒜,自不用说,消食解油,传统必点。至于蔬菜,多种多样,点自己喜欢的即可。金针菇、土豆片、茄子片......属烤得焦脆的土豆片最为美味。但对于蔬菜我终归是不走心的,眼睛里面只看到肉。
每回来北京,势必横扫一顿炙子烤肉,饱蘸一身肉香袅袅的烟火气,才算舒坦。大概上辈子也曾是个,胡同里踩小凳、武吃肉、海喝酒的彪形大汉吧。
#美食# #美食记# #北京# #心晴计划# #旅行#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