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多数朝代都是以儒家观念为主来治理国家,而儒家观念集中体现在“四书五经”中,在“四书五经”之中,《论语》当然是最原本、最精华的儒家思想体现。因而,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与宋代的名臣赵普有关。赵普在赵匡胤没有做皇帝时,两人关系就很好。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后,让赵普做了宰相。赵普读书不多,为了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精要的治国思想,赵普只能精读典籍。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宋太宗与赵普聊天时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是这样的吗?”赵普说:“臣所知道的,确实都超不出《论语》中所讲的。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要用半部《论语》辅佐陛下使天下太平。”《宋史》中也讲赵普每次回家,都关上门从书箧中取出书来读,第二天临朝时处理政务总能如行云流水一般。等赵普死后,家人翻开书箧来看,里边只有一部《论语》而已。
赵普熟读《论语》,以儒家最精华的精神来处理各项国家事务,因此做出很多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事情。赵匡胤建国之后,忧心仲仲,不知如何处理重臣武将的兵权问题。《五朝名臣言行录》中记载,太祖赵匡胤问赵普:“天下从唐代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好几轮,兵革不息,苍灵涂炭,什么原因呢?我想止息天下之兵,让国家长治久安,怎么做呢?”赵普说:“战争不止,国家不安,没有别的原因,大臣节度使兵权太大,君弱臣强而已。要想维持统治,没有别的窍门,只有夺其权,收其兵,天下自然安定。”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说了,我已经明白了。”此后就发生了“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解除大将兵权,让他们颐养天年。这成为中国历史上处理开国功臣最成功的范例,不是像朱元璋那样杀戮功臣,而是采取温和的方法解决了开国功臣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在“杯酒释兵权”中,君臣也开诚布公地谈论了各自的心思。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半部《论语》治天下”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赵普为什么躲在房中看书呢?《鹤林玉露》中有一条说:杜甫有句诗叫“小儿学问只《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意思是《论语》那个时代只是为儿童启蒙的读物。赵普官至宰相,但读书不多,再读《论语》有悖常理,只好躲起来看。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测。
其实,“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后世产生的,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没有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真正流传开来是在元朝。因为元朝是蒙古人统治,对儒家学说表示了极大的蔑视。满腹经纶的儒生,地位相当低下,基本没有任何机会治理天下。元代高文秀的杂剧《遇上皇》中出现了这样的话:“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才正式出现。元杂剧中的台词,既是地位低下的儒生们对前朝文人地位的向往,对自已学问的一种自负,也是向当朝执政者的一种自我推荐。由于这句话极大地夸张了《论语》的功能,得到了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的儒生们的普遍欢迎,且杂剧是一种通俗文艺形式,所以广泛地流传开来。
虽然“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说法有这样具体的背景,但抛开细节问题,《论语》代表的儒家思想确实对中国的政治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历代君臣为政的观念基本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上。所以,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认为《论语》在为君为臣时可从中借鉴政治智慧则未尝不可。
如司马迁在为政治的执行者酷吏作传的时候说: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单纯依靠法令是不能让社会安定的,只有“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才是“制治清浊之源”。
又如蔡泽劝说范睢退出秦国相位,就用《论语》中的思想来作为理论武器。范睢是秦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本来默默无闻的蔡泽想通过辞令让赫赫有名的秦相让出相位,他说:“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圣人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不取也。”蔡泽先是劝告范睢物极必反,荣华显达到了顶峰就会有沦落的危险,并且用《论语》中的话“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分析了范睢身处的环境,并应该如何行动。范睢听后连连称善,奉蔡泽为上客,不久向秦昭王请辞,并力推蔡泽为国相。
《史记》太史公赞张良时说: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司马迁在张良的传记最后总结说,张良遇到神秘的老人授予他兵书,这样的事情很奇怪啊。不过,刘邦数次有难,张良都在关键时刻解救,难道真有天意?太史公司马迁说自己想像着张良应该是魁梧奇伟的人,但看到画像才知道,张良原来像女子一样文雅,不禁感叹孔子所说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什么叫“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解释:鲁国人澹台灭明,字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开始看到不太愿收他作学生,后勉强收之也不是很重视,子羽离开后仍以孔子为师,发扬孔子的学说,培养弟子,孔子这才发现子羽是难得的好学生,就感叹:“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司马迁如是说,是以孔子的话来赞扬留侯张良神伟之才。
拿《论语》是否可以治理天下,当然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不过,《论语》对于当今的时代仍非常具有意义,当下国学热的兴盛就可见一斑,每个人都应该从《论语》中吸取智慧。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