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的故乡美景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

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很多人或者在家陪伴亲人,或者阖家外出休闲度假。远离的,回到家乡;近处的,结伴庆祝……但总有些人,在这样的时候,身在千里之外,不能返乡与家人团聚。

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几位身在异乡的承德人以及在承德生活工作的外地人,倾听他们的思乡之音,感受身在异乡的思亲之情。他们,让节日多了浓情和思念;他们,让城市更加生动与美好!

●电影人王飞:家里的味道始终不一样

中秋之夜的故乡美景(月明之处是故乡)(1)

这已经是王飞来南京的第15个年头,也是第15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从2004年考大学去南京求学开始。记者联系到王飞的时候,他正在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当时已经是晚上11时。

离开承德在外求学、工作的15年里,王飞的生活可以说十分简单。求学阶段,每天只有两件事,上课和写剧本,时常到午夜会因为一个灵光闪现而奋笔疾书。工作后,依然如此,只是身份换了。“每天的生活都一样,就像上了发条一样,不会因为某些节日而改变,中秋节对我来说,只是又一个上课和赶剧本的日子罢了。”

“出来上学前的中秋其实很值得纪念的。”聊到中学时期的往事,王飞突然来了兴趣。“我们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一旦有节日,一家老小就会聚在一起,每年中秋节的时候,爸爸会准备一顿好吃的,妈妈在一旁帮衬,我们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特别热闹,饭后还会有月饼和各种小吃点心,一家人在桌子前说话,有时候也会到阳台上去赏赏月亮。”

奶奶的贵妃醉酒是每年中秋节的固定节目。“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在电话那头,王飞不经意的哼唱了起来。

在外的日子久了,有时候会忘记一些传统节日,“现在每年到了中秋、端午这样的节日,基本都靠朋友的祝福来提醒,才知道今天过节。”王飞告诉记者,去年中秋节的时候,他一直忙着写一套剧本,那段时间的生活状态是封闭的,直到有一天一大早醒来,看到朋友发来的微信留言,才意识到又到了一年的中秋节。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在突然之间重视仪式感,虽然不太会主动去过一个节日,但是在手机里也会设置一些节日提醒,到了这样一个节点,会通过视频通话,与父母道一声祝福。王飞告诉记者,这算是他对父母的一份孝心。今年中秋节还没到,就已经安排了很多的工作,与同行们开交流会、磨剧本、可能还要准备参加一些影展,总之档期很满。

有了这么多工作安排后,王飞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妈,今年中秋我又回不去了。”电话的另一头,妈妈一直在唠叨,已经准备了他最爱的卤牛肉和烧鸡,叫他国庆节一定要回去,好菜会保留到他到家。“放那么久,都坏了,你们吃吧!”王飞劝道。

其实工作以后,应酬很多,像卤牛肉和烧鸡这样的荤菜,王飞已经不太爱吃了,但是只要回家,父母还是会为他精心准备,王飞也会吃得很香。“说实话,家里的味道,始终不一样,总带着说不清的亲切感。”王飞笑着向记者说道。(记者王鑫)

●培训师代志杰:生活比想象要艰难

中秋之夜的故乡美景(月明之处是故乡)(2)

对于多年在外打拼的代志杰来说,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节日没和家人一起过了。

1997年,不甘于平淡生活的代志杰,毅然决然辞去了“铁饭碗”教师的职业,只身一人来到离家2000多公里的深圳打拼,误打误撞进了一家企业,成为了一名企业培训师。

“时间少的可怜,屈指可数。”为了能提高自身的技能,代志杰不断努力学习,前往全国各地进行讲课,一年里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路途与授课之间,不记得什么时候是中秋节,甚至过年的时候都不能陪家人过节。“想家,特别想家,但是真的是没有办法。”除了工作原因不能回家外,代志杰也要考虑回家的时间和成本,一次往返的路费就要好几千,对于事业上刚刚有起色的他来说,手头并不富裕,只好用手机传达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在代志杰的经历中,生活远远比他想象得要艰难,但他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19年间,他从一名企业培训师成为了一名人力资源总监、商学院执行院长,年收入几十万,生活蒸蒸日上。“在企业里做久了,达到了一定的职位,也会遇到瓶颈。”总监、院长,已是一个让人非常羡慕的职位,但并不能满足代志杰的远大理想。

2016年,代志杰辞去已有的职位,自主创业,变成了一位自由职业培训师。创业的第一年,他每天都在做准备工作,几乎没有业绩,也没有收入。第二年,随着市场的需求,代志杰找到了合作伙伴,接到了第一单,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慢慢地,口碑相传,很多企业都请他做培训老师。

事业有了起色,代志杰回家的时间依然少之又少。每年的中秋节,虽然少数的几率会赶上讲课,但没课的时候,代志杰还要准备下一家企业的培训课程。过节对他来说,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20年里,他只在家过过两次中秋节。但妻子非常支持他的事业,默默地一个人在家乡把儿子抚养长大。

“孩子明年就参加高考了,等考上大学之后,妻子就过来和我团聚,每天都是‘中秋节’。”电话的另一边代志杰笑出了声,而此时的他,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中,准备在中秋节那天为一家金融企业献上一堂精彩的课程。(记者代英健)

●新媒体运营尹春燕:因工作不能回家趁年轻多奋斗

不少同事已经买好了车票准备回家过中秋节,尹春燕还在忙最近新接的一个项目,这是她在大连工作3年来第一次没有回家过中秋。

“新项目比较忙,另外很快就到国庆假期了,打算长假的时候回去陪父母,中秋虽然不回去,但已经提前向家人问候,还给父母提前邮寄了礼物。”尹春燕告诉记者。

尹春燕老家在平泉市,当初报考大学选择了大连的两所学校,可遗憾没有录取,最终到湖南衡阳一所高校读了新闻学。

毕业后,她首选的工作地点不是北上广,而是一直向往的大连,在一家传媒公司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

尹春燕责任心特别强,从上学到工作的转变,开始让她压力巨大,而新媒体运营工作的特点就是没有规律的作息,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又快,刚上班前半年她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现在,她已经适应了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工作上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让她找到了成就感。

虽然不回家,但尹春燕已经把今年中秋节的日程提前安排的满满当当,除了加班做新项目外,约好了另外两个不回家的同事到大连的景点逛一逛,一直想去的海底公园今年中秋可以如愿了。

虽然在外打拼辛苦,但父母一直支持她的选择,每周还会视频嘘寒问暖,给了尹春燕莫大的鼓励。不论走的多远,家都是让她最牵挂和给她温暖的港湾。

“来到大连后,生活还算习惯,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平时还好,但逢年过节的时候的确有一点想家,但很多事情就是不能两全其美,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多奋斗,才能给自己和父母更好的生活。”

对于未来的规划,尹春燕也早已做好打算,趁年轻多学技能,积累经验,攒足第一桶金,过些年回承德创业,多陪陪父母。(记者杨建安)

●会计李维:愿时光能缓愿父母安康

中秋之夜的故乡美景(月明之处是故乡)(3)

“妈,今年中秋我不能回家过节了,有工作走不开……”放下电话,李维心里满是遗憾和愧疚。尽管电话那头妈妈若无其事地说着“没关系,工作要紧”,但她还是觉得对父母很亏欠。

2018年李维从河南一所大学毕业,现在就职于唐山一家央企,成为了一名会计。这个承德女孩是家里的独生女,从高中时就去了离家200多公里外求学,大学毕业后又离开家乡工作,所以相比其他90后来说,李维更独立也更恋家。在不能回家的日子里,她经常会和父母视频聊天,但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能在重要的日子里陪在父母身边。

“虽然唐山到承德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但临时有工作安排就没法回家了,计划好的中秋回家过节也只能泡汤了。”对此,李维有许多无奈,“家人就是能在一起吃很多顿饭的人,尤其是在中秋节这样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是从高中起很多节日都没机会跟父母一起过,本来想着工作了就好了,这下更没时间了。”

对于很多像李维一样漂泊在外的职场人来说,三天短假让中秋团聚成了一种奢望,由于客观原因让他们无法做出选择,很难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家团圆。尽管当下的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但却比见面要少了许多温度。

虽然中秋节不能回家了,但李维想好了要给父母一个惊喜作为弥补。中秋节前夕,她把自己近期在异地工作生活的各种照片制作了一个视频,让远在家乡的父母能放心。视频的最后,不善言辞的她还对父母说了这样一段暖心的话:“爸妈请放心,女儿已经长大了,我会照顾好自己,努力工作天天向上,你们也一定要注意身体,有空就去旅游去享受生活,我负责赚钱养家,中秋节记得吃月饼哦,我爱你们!”

在这座城市,像李维一样无法回家过中秋的人还有千千万万,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对家的思念却是一样的。“希望职场人能在忙碌之余抽出时间与远方的家人多沟通交流,时常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即便不能回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递温暖,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要常回家看看。”(记者李莹)

●高速公路监控员周贵女:身在异乡慢慢读懂乡愁的滋味

中秋之夜的故乡美景(月明之处是故乡)(4)

今年是周贵女在承德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今天也是她第三个没有和家人一起团聚的中秋佳节。望着窗外即将满盈的明月,周贵女心中对家乡的那份思念,又浓重了一些。

三年前,周贵女成为了承秦高速公路的一线收费员,并于今年被调到指挥调度中心,接手监控员的工作。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省九江市来到承德,不适感一直伴随着她。

“记忆中每到中秋节,母亲一大早便会端上亲手制作的蛋糕叫醒我们,睡眼惺忪地吃完蛋糕,香甜的味道在口中久久萦绕。等到了晚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圆月,你一块我一口,吃的是一种习俗,更是一份团圆。”周贵女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到空地上堆宝塔。

堆宝塔是家乡中秋节特有的习俗,也是孩子们中秋最欢乐的时光。这一习俗,在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晚饭后,孩子们会跑到家门口、巷子里或在河边,用砖头、瓦片层层堆积,堆砌起一个个圆形的空心塔,在塔上摆放月饼和食品,再把带来的柴火扔进宝塔点燃,在塔下面烧着火。当灯塔内的火堆燃起之时,狂欢时刻便拉开帷幕。熊熊大火在“宝塔”内燃起,随着火势上蹿,宝塔通红,犹如火龙腾飞一般,当地有“烧塔烧塔,越烧越发”“塔火烧得旺,来年猪牛壮”的谚语,大伙儿也会在此时,祈愿生活就像宝塔中的烈焰一样,红红火火。

“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又圆时,抬眼望着那片片秋叶在银辉的月光里轻舞飞扬、望着万家灯火,听着电话中那来自千山万水之外的熟悉乡音时,周贵女不禁思念起家乡的那轮中秋圆月。

作为一名监控员,周贵女每天都会通过监视器,紧盯屏幕里收费站和路面的实时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高速公路前勤部门和交管部门取得联系,是高速部门上传下达、保障道路通畅的一个重要岗位。

人总要长大,总要努力拼搏撑起自己的小家。这也让周贵女和很多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一样,无法了却父母和自己团聚的心愿。收拾好的情绪,中秋节又是一个小夜班,周贵女将会在监控室里,紧盯着显示屏上高速路一线的路况,保障好道路的通畅,让一个个回家团聚的车辆顺利通行。(记者娄丽双)

●电器促销员王海丽:只愿家人平安健康

中秋之夜的故乡美景(月明之处是故乡)(5)

对于忙碌的人们来说,回家过节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更是对疲惫心灵的最佳慰藉,而王海丽却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中秋节了,今年仍旧如此。

“每到节日,商家就会有促销活动,商场里的人会特别多,根本走不开。”中秋节对于老家在廊坊的王海丽来说,像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7年前,王海丽来到承德工作,离开家乡往往意味着付出更多辛苦,像中秋节这样假期短的节日,她通常会在节日时给家人打个电话,送上祝福。

节假日不回家,是从2012年开始的。“以前不觉得节日有什么,一家人一起吃个饭,再普通不过了,但现在只能在过节时给家人打个电话,寄托相思。”母亲岁数越来越大,经常在电话里流露出对她的思念,别的时候还好,尤其到中秋节的时候,只要听到母亲的声音王海丽就会特别想家。

作为一名电器促销员,王海丽全年无休,越是节假日事情越多。“长假还可以抽空回去一趟,短假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还不如留在商场工作。”因为工作太忙,王海丽几乎没有时间陪女儿,每年只有到女儿寒、暑假时,才会找时间带女儿回老家看看。

今年中秋节还没到,王海丽就接到了商场的活动通知,因为节假日是人们购买电器的高峰期,所以节假日是她最忙的时候,工作这么些年,一直如此。“妈,中秋不回去了。”接到通知的当天晚上,王海丽就给家里打电话。王海丽告诉记者,今年中秋节怎么过,她早做好了打算,“去超市多买些菜,给女儿好好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两个人的节日也可以过得美好。”她也会许个愿望:希望家人都能平安健康。这个愿望是她所有幸福的来源。(记者石盈盈)

●护士凌坤:病患需要比小家团聚更重要

中秋之夜的故乡美景(月明之处是故乡)(6)

“中秋”,对于承德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的医护人员来说似乎只是一个名词,职业的特殊性,让他们在每一个节日里都要比其他人多一些坚守。而作为一名扎根在承德的异乡人,来自保定容城的凌坤更是深有感触。

今年37岁的凌坤,上大学选择了承德医学院护理学这个专业时,就把承德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就业、结婚、生子……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每到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看着家家团聚,自己因为工作性质未能回到家乡与父母团聚,内心不免有一些失落。

“早班、夜班、下夜班……”看着手机上的排班表,凌坤对自己打趣地说道:“工作13年来,每逢节假日也是我们最繁忙的时候,中秋佳节,只能望着天空中圆圆的月亮,把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传递到远方。”

承德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承担着全院最危重病人的救治和护理,而凌坤作为该病区的一名男护士,压在他们肩上的重任可想而知。翻身、拍背、吸痰、输液……一系列繁杂的护理工作,作为医院的“特种兵”,他们都需要精益求精,而对于一些体重较重的病人的护理工作,则往往需要男护来协助完成。临近中秋,凌坤看着每一位病人,内心多了一些期盼。“期望每一个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早日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过中秋。”

ICU的病人都是危重症患者,对于有的患者来说,也许这是他们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特殊的监护环境家属不能陪伴其身边,作为一名护士,他感慨道:“陪在他们身边过一个又一个中秋节也值了……”

13年来,当每一个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他的愧疚感在内心久久不能平复,“特殊的工作性质,每逢节假日在工作岗位上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虽然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过中秋,陪伴左右,能做的只有打一个电话,向二老问一声好……”心中虽然有愧于父母,但这里更需要他,说到这里,凌坤的眼角噙满了泪水。(记者闫立辉)

●销售员宋娟:明年中秋节一定回家过节

中秋之夜的故乡美景(月明之处是故乡)(7)

又到一年中秋节,又是一年月圆时,有的人举家团聚,有的人却漂流异乡。但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地,她们心中总有一个角落,盛放着她们细腻的心思,想家的,想在外地的亲人的。

38岁的宋娟是石家庄赵县人,2003年前,宋娟在石家庄一家家具厂做沙发时,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承德籍小伙儿潘东,俩人在工作中互帮互助,日久生情。2004年,宋娟跟随潘东来到承德举办了婚礼,之后宋娟生下了一儿一女,和公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虽然离开父母,离开故土,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庭,但对宋娟来说,故乡永远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无论她走到哪里,只要一想到家乡,就会有一种暖意回荡在心头。

15年来,自己没有在家乡过过一个中秋节。

第一次不在家过中秋节是宋娟刚和老公结婚一年的时候,宋娟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婆婆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晚饭过后,夫妻二人便手挽着手出门散步赏月,当看到万家灯火通明的时候,宋娟的思乡之情一下子涌上了心头,中秋节不能回家陪自己的父母,她心里感到很歉疚。

“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当时很不习惯。以前在家的时候,感觉月饼都没吃头,但是来承德以后,看到月饼就会触景生情,忍不住的去买。我还记得给妈妈打电话说不回家过中秋节了,说完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落了下来。听到妈妈在电话那边不住地叮嘱我不要想家,爸爸在一旁也一直念叨,说家里都好,让我在婆家好好生活,心里特不是滋味,真想立刻飞回到他们身旁,守在他们身边孝敬他们。”15年来,每到中秋节,宋娟耳旁都会响起爸妈的叮嘱。

现在宋娟在市区一家门店做家居销售员,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让她过得很充实。前不久得知自己的父亲身患了结肠癌,宋娟很是担心,但由于工作的原因,回老家陪父亲做完手术后,她只能拜托哥哥、姐姐多照顾。中秋节到来之际,宋娟为远方的亲人送去了祝福,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一定要把日子过红火,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不让父母惦记、担心。也希望爸爸早日康复,爸妈能够开开心心的,不要太想我,多保重身体。明年中秋节我一定回家过节。”(记者王晓丹)

来源:承德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