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11时许,深圳交警在留仙小学附近的留仙大道某红绿灯路口,试点智能行人过街系统,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普通市民、学生等现场体验新系统。该系统充分结合现有检测、控制、语音、人脸识别、自动抓拍报警、ITS等技术,在红灯亮起时,闸门关闭,将行人止步于闸门一侧;在绿灯亮起时,闸门打开,将行人安全放行。(深圳新闻网3月2日)
“雄赳赳,气昂昂,冲到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老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停止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网上流行一首《过马路战歌》,将“中国式过马路”刻画得淋漓尽致。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过马路”已然成为衡量国人文明素质的一把标尺。然而遗憾的是,尽管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足够充分,道理分析的足够透彻,但“中国式过马路”似乎并没有得到改善。
智能行人过街系统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思路:既然讲道理行不通,那么干脆来点强硬的,用技术手段将行人过马路严格管控起来。理论上说,这对“中国式过马路”肯定是有效果的。但也仅仅是理论上,在实践中则未必行得通,甚至还有可能带来一些次生问题。从图片上看,这套系统设计的闸门宽度也就两米左右的样子,行人在这么狭窄的通道同时行进,很明显会极大地影响通行效率。要知道,过人行道的不仅是行人,还有自行车和电单车,同时抢道的话,行人尤其是其中的老人、孩子以及行动不便者,他们的通行时间就会变得更长。而在人流较大、行人较多的路口,可能很难避免拥挤和擦碰的情况。当然也要提醒,如果在城市的每一个路口都安装这样的智能系统,成本也应该是很可观的。
除了上述原因,令人不快的是“我明明能做好的事,你非要管”的被约束感。谁也无法否认,这套智能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行人的路权,如果说它对一部分闯红灯的行人是一种管制的话,那么对其他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是不是一种“错怪”?让尊重规则的人去承担不尊重规则的不利后果,我认为值得商榷。出于公共利益的需求,公民的私权利并非不可以让渡,但应以必要为限。“不闯红灯”是个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对于人人都有能力掌控的事情,外力没必要耗费公共财政过度干预。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是夸大了“中国式过马路”的道德污点。“中国式过马路”固然与规则意识、文明素养有很大关系,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行人路权被机动车车权过度挤压这一社会因素。比如绿灯时间过短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绿灯时间平均只有18秒,远远低于欧美一些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要过一段宽阔的马路,确实需要点速度,这未必不是“抢跑”的一大诱因。而这背后,则是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车权被过于优待所致。仅仅从限制行人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我们也高估了智能过马路系统的作用。不守规则有时候是一种习惯,你给行人装个闸门,依然无法保证没人翻身跨栏变刘翔。
公民素质问题,不是不该管,但也应给予一定的成长空间。
吴龙贵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