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是有年龄之分的。
小时候,笔者特别不喜欢的一部电影,成年后却念念不忘。
这就是本文要说的《洪湖赤卫队》。
以前为什么不喜欢?很简单,里面打仗的镜头很少,反而动不动一言不合就开唱,唱的还不是流行歌曲,而是节奏舒缓的歌剧,笔者小时候看这部电影的心情就像迅哥儿在《社戏》里看老旦唱戏。
但是,经典作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等到笔者成年之后再看《洪湖赤卫队》,那种心情和幼时真是天差地别。至今笔者仍然经常将《洪湖赤卫队》里的三段插曲挂在嘴边。
一、《洪湖赤卫队》的创作背景,经典歌剧改编而来
1958年,湖北省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组织精干文艺力量排演了歌剧《洪湖赤卫队》,参演演员几乎全部来自于当地,歌剧的风格也多是采集自当地民谣和小调。
1959年,《洪湖赤卫队》进京巡演,一开始无人问津,每场演出只能卖出几十张票。当时的观众对这个歌剧非常不了解,一方面是该剧都是湖北演员,在全国没有什么名气。另一方面该剧主打湖北风格,很多观众觉得会听不懂。
好在,酒香不怕巷子深,湖北毕竟是革命大省,在北京有很多当地走出的干部和将军,《洪湖赤卫队》凭借过硬的实力在北京慢慢走红了,演出不仅开始场场爆满,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前来观看。
1960年初,贺龙元帅在观看了《洪湖赤卫队》之后特意宴请了全体演职人员,他感谢了大家,同时提出一个建议,把《洪湖赤卫队》拍成电影。
很快,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开始探讨合作拍摄事宜,确定由著名导演谢添以及陈方千来指导。电影将以歌剧原班人马为主进行拍摄,在开拍前也有人主张将主演王玉珍换下,换成著名演员谢芳,但在湖北省方面和谢添导演的坚持下,经过上层拍板,最终确定仍由王玉珍饰演韩英。
1961年,影片《洪湖赤卫队》上映,一时轰动全国。
二、《洪湖赤卫队》韩英的原型是谁
《洪湖赤卫队》用现在话说是一部大女主戏,全部剧情围绕着乡党委书记韩英展开,而洪湖又是革命老区,韩英的原型是谁,一直以来都是观众们的关注焦点。
其中一个说法是,韩英的原型是时任国家内务部部长的钱瑛,她是湖北咸宁人,大革命时期入党,经历非常坎坷,在电影《洪湖赤卫队》所处的时间前后,她曾担任潜江县委书记,在洪湖地区一直坚持斗争到1932年末。这一点和韩英担任的乡党委书记比较接近。
而流传最广的说法则是:韩英的原型是贺龙元帅的大姐贺英。
贺老总姐弟七人,贺英是大姐,二姐叫贺戊妹,还有个妹妹叫贺满姑,她们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其中大姐贺英在当地颇有威望,她手下有一只队伍,在贺龙遭遇挫折回家时,她给弟弟提供人、钱和枪,帮助他东山再起。
贺龙元帅的部队曾有一个著名的堰垭整编,当时他手下只有91名战士了,贺英专程带人赶来,帮助贺龙整编队伍,她告诉贺龙“队伍要伍,不伍不行”,贺龙深以为然。在贺英的帮助下,贺龙的队伍半年后就从不足百人扩大到三千多人。
1933年,红军主力转移之后,贺英带领游击队留在当地保护红军家属和伤员,不幸有叛徒告密,敌人包围了游击队驻地,在激战中贺英和贺戊妹均受伤,贺英为了掩护战友撤退坚持不走壮烈牺牲,享年47岁。贺戊妹伤重被俘,在转移途中被敌人残忍杀害。再加上1928年被敌人用残酷手段杀害的贺满姑,贺龙元帅的姐妹们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贺英和韩英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在当地都有极高的威望,乳名都有个“姑”字(贺香姑、英姑),而在《洪湖赤卫队》里,韩英指导队长刘闯的剧情又特别像贺英教导贺龙。
韩英为了救乡亲们主动牺牲自己,和贺英为了掩护红军家属和伤员撤退不幸牺牲也有相似之处。
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讲,韩英的身上都有贺英的影子,她在职务上主要参考了钱瑛,在事迹上则主要取材自贺英。
三、《洪湖赤卫队》的演员们以及拍摄花絮
歌剧改编电影,其表演方式相差甚大,因此虽然原则上电影的演员照搬歌剧,但落实到电影上,实际是主演们几乎没换人,但一些配角都换成了专业演员。
饰演韩英的王玉珍,乍一看是不怎么漂亮,但她除了拥有一副好嗓子之外,她身上自带的乡土气息非常淳朴也非常真实,老实说,虽然《洪湖赤卫队》歌剧已经演过一千多场了,但后来的各版韩英别说超过甚至连接近王玉珍的都没有。
饰演刘闯的是夏奎斌,他在银幕上显得很英武,殊不知拍摄电影时正值困难时期,剧组每人每天只有七两粮票,夏奎斌营养不良导致身体迅速瘦了下去,连腮帮子都没有了。
为了不至于让赤卫队队长的形象太过于瘦弱,夏奎斌想出了一个无奈的办法,在嘴里塞上两块棉花把腮帮给撑起来。
有意思的是,当年很多观众都以为刘闯和韩英应该是一对儿,而实际上刘闯和“韩英娘”才是生活中的伴侣。
饰演反派彭霸天的是陈金鹏,这位演员骨骼清奇再加上他出神入化的演技,笔者总觉得这个彭霸天在阴险狡猾上的段位要高于《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
《洪湖赤卫队》的主演保留了歌剧原班人马,负责拍摄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则承担了很多反派和配角的戏份。
饰演敌团长的是剧组的制片主任曹增银,他还是《暴风骤雨》里的韩老七。
有韩老七怎么能没有李青山呢,不过这回“李汉光”方辉终于改邪归正,客串了一位地下工作者,难得。
最有意思的演员则是饰演张副官的导演谢添,他在该片中戏份不少而且很关键,谢导本身人帅又有书卷气,演的军官很有儒将之风,牺牲的时候也让人感到很可惜。
不过,可能也是受本片是歌剧电影的影响,谢添在片中一些动作也有些歌剧化,比如张副官牺牲那场戏,他把帽子一摔然后凛然而立,在歌剧舞台上这个动作很棒,但在电影里则显得有点儿……用他儿子也是著名演员的谢刚话说:“我爸演过了。”
四、三段插曲流芳百世
笔者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一些所谓影评人对《洪湖赤卫队》的评价非常不客气,他们主要的吐槽点都是该片故事简单、人物扁平还有脸谱化。估计这帮人是拿《洪湖赤卫队》对标《拯救大兵瑞恩》了。
《洪湖赤卫队》确实也算是军事题材电影,但这部电影最核心的属性是民族歌剧,因此该片是自带歌剧特质的,一言不合就开唱本来就是歌剧的特点,一些舞台式的动作和群戏也是歌剧的日常表演方式,所以拿着商业电影法则去挑《洪湖赤卫队》的理说不通。
那么多的观众喜欢看《洪湖赤卫队》是因为什么?笔者认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那些经典的插曲,不信你去大街上试试,你唱上半句“洪湖水啊”,看看有多少人能接上“浪呀嘛浪打浪啊”,这就是共鸣。
笔者认为,在电影《洪湖赤卫队》十五段插曲里,至少有三段可以在我国电影史上流芳百世。
第一段是李金梅(小红)演唱的《手拿碟儿敲起来》(也叫《小曲好唱口难开》),这个插曲有两大亮点,一个是李金梅表演时使用的筷子和碟子,清脆的声音和灵动的节奏非常有看头。
另一个亮点当然是该段插曲的歌词,内涵了那些听曲的财主们。再加上李金梅清亮的嗓音和温婉的表演,该段唱煞是好看好听。
第二段当然是《洪湖赤卫队》的灵魂《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在意境上有些像《我的祖国》,也有些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中寄托了劳动人民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这首歌还有两个对立的特点,一方面是旋律简单易唱,本身《洪湖水浪打浪》就取材于当地民歌《襄河谣》,就像《我的祖国》取材于《卢沟问答》一样,这样的歌曲都自带亲民特质,因此普通观众很容易就能学会并和台上演员形成共鸣。
另一方面,在电影中《洪湖水浪打浪》还加入了叠声,配上美丽的洪湖风光,让人心旷神怡不禁心向往之。
第三段则是被一些相声演员如李金斗改编过的“牢房对唱”里的《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这段唱的前半段是抒情和回忆,节奏舒缓感情深厚催人泪下,后半段从“娘啊,儿死后”开始,节奏加快语带悲壮震撼人心。
这三段插曲不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作品立意以及大众传唱度等方面都堪称不朽名作,烘托了整部电影的气氛和档次。
结语,《洪湖赤卫队》电影和歌剧都曾遭遇过厄运,但经典的作品永远是深入人心的,《洪湖赤卫队》电影在复映后成为很多人的首选,《洪湖赤卫队》歌剧则长盛不衰至今已经演出了一千多场。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
END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