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
基础教育著名特级教师
人物手札
王崧舟,字维岳,号泊静斋主,浙江上虞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专家。开创“诗意语文”,构建“新成功教育”,先后在全国29个省份开设观摩课1500多节次、讲座750多场次,其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国家级远程培训”小学语文主讲教师、“浙江教育资源网”特级教师工作室首批专家、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
引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故事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最著名的一首诗《乌衣巷》说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来到我的第二故乡——南京的秦淮河边,凭吊河上的朱雀桥和河南岸的乌衣巷时,所作的一首怀古诗。
这里的“王家”和“谢家”,是东晋时,居住在朱雀桥和乌衣巷的王导(包括其堂叔侄王羲之等)、谢安等的丞相府邸和将军之家。其中,“王家”不仅精忠辅国,而且还识量清远、志趣高雅,尤其善于书法。可以说,乌衣巷就是王羲之的大观园,只不过,他后来没有留下文学史上的《红楼梦》,倒是留下了书法史上的《兰亭序》。
就像王羲之晚年称病弃官、迁居于浙江绍兴嵊州一样,南京很多“王家”后人,不少也迁居甚至归隐于山水林园之间了,正应验了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寂静安然。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有一天加倍偿还。”
今天的“王家”,在读书人眼里,已泛指像“王导家”那样“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那类“王家”。
我想:
生于浙江绍兴诸暨的王冕,应该是这类“王家”后人,所以才有其“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洁和清白。
生于浙江绍兴余姚的王阳明,也应该是这类“王家”后人,所以才有其“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的豁达和从容。
生于浙江绍兴上虞的王崧舟,更应该是这类“王家”后人,所以才有其“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诗情和画意。
印象
“初中熟读《红楼梦》,绝无辜负好韶光。”
“生命不息,红尘不止,仅以一程,换一种懂得。”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早在《红楼梦》当年靠手抄本流行时期,就随之流传出一句话:“开谈不言《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今天我们谈论的《红楼梦》,除了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之外,还包括有1962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和1987年由陈晓旭、欧阳奋强主演的央视版电视剧《红楼梦》。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越剧《红楼梦》问世了,在一个文化相对匮乏的时刻,一下子就打开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视野,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王崧舟自然也不例外,当电影下乡来,王崧舟和发小们追剧,从这个村追到那个村,连看十多场都不厌倦。
“童年的阅读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王崧舟就是受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影响,真正爱上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初中三年,他基本上是伴随着读《红楼梦》成长的。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因为痴迷,王崧舟摘抄了《红楼梦》中所有的诗词、歌赋、骈文,抄完以后反复看,写文章时经常引用,硬塞也要塞进去。
等到读师范的时候,王崧舟就开始收集红学方面的书,格外注重版本,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都收入囊中,其他的像冯其庸、王蒙的点评本,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刘心武的《揭秘红楼》等,凡是能买到的也都买,“就像燕子筑巢那样,一点点地衔来,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巢”,现在这些书还在王崧舟家里珍藏着,占了整整一个书柜。
王崧舟认为,对其人生影响最大、给其打精神底子的书,就是一部《红楼梦》。他甚至觉得,诗意语文的根应该就在《红楼梦》这部巨著里。
王崧舟最喜欢读《红楼梦》,却不只是读《红楼梦》。今天,他的家里有一间书房,顶天立地的都是书。书房里,有其自拟的一幅对联。上联是:明月一帘无心照,下联是:诗书半斋随意读。
王崧舟深有感触地说:“阅读是唯一能让我找回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
“拱墅首引真人才,丈夫未可轻年少。”
“年轻时追逐梦想和远方,年老时才能从容与淡然。”
1984年9月,18岁的王崧舟,在浙江绍兴上虞开始了他的教育人生。此后至1989年,是王崧舟“少年得志、崭露头角”的五年。
有数和实为证:
1985年9月,19岁的王崧舟被评上绍兴市教坛新秀;
1986年9月,20岁的王崧舟成了上虞市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
1989年9月,23岁的王崧舟成了上虞市百官小学的副校长。
这五年的发展,乃是一代才华横溢的中师生,提早上岗、提前接班的荣誉出演,也是80年代教育系统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精彩缩影。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1990年-1994年,是王崧舟“低迷徘徊、孤独沉潜”的五年。这五年,本是“立业”“成家”的时候,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付出和所得之间错位,王崧舟和那个时代的大部分老师一样,也犹豫过,彷徨过,而且其中有那么一两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其甚至动过弃教经商的念头。
“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志趣。”这五年,支撑王崧舟走下去的是他“热爱读书、热爱课堂”的志趣。只要有感觉,他什么书都读,头脑中装上了上百本书;只有有课堂,他什么课都听,肚子里装下了上千堂课。这些都慢慢地融入到他生命中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表面的确很平静,但是在平静的底下,王崧舟生命的能量却不断地在贯注、不断地在膨胀。
“能‘一鸣惊人’的人,必定在他‘不鸣则己’的时候,在养精蓄锐;能‘动如脱兔’的人,必定在他‘静如处子’的时候,在明察秋毫;能‘一夕成名’的人,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个夜晚,在千锤百炼……不要只盯着别人的成就,而忽视了人家背后的劳苦、汗水和艰辛。”
1995年-1999年,是王崧舟“一鸣惊人、一夕成名”的五年。
1996年,30岁的王崧舟以面向全市老师开放、一周集中展示的方式,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轰动了整个上虞市,同年其被评上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
1998年,32岁的王崧舟成了浙江省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为此进行了专门的报道。而且经过其前前后后改了不下12次的精品课《万里长城》一炮走红、声名远播并且进入了他精品课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人生中有许多际遇,有些际遇让我们一生都难以忘记,沉淀在心里成为永久的痕迹,永不消弭。最难以忘记的是与‘你’的相遇,在偶然与必然的缝隙间交织,交织成不老的印记。”
2001年8月,35岁的王崧舟成为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首位对外引进的人才。
“又被时人写姓名,春风引路入杭师。”
“如果人生是一道流水,那50岁左右就是瀑布和激流汇集的地方,呈现出跌宕腾挪后的和缓,人生和事业最后的转折往往从这里开始。”
2015年10月,杭州师范大学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王崧舟报名了。
2015年12月,王崧舟出现在杭州师范大学(本部)招聘高层次人才拟聘人员名单中。
2016年2月,浙江教育界乃至全国教育界的朋友圈,被“王崧舟跳槽至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消息刷爆了。
他同事说:“他走了!不能再低调了!他带领我们学校,在拱墅区目标管理考核中连续6年获得一等奖!本年度又是一等奖第一名!他说,他走了,文化不能走!文化是什么?做最好的自己!我们每位老师都追寻着做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校!”
他的粉丝说:“王校长儒雅且勇敢!祝福!现在一切皆有可能,千万别被条框束缚。”
他的亲人和朋友说:“他的选择一定有你的道理,我们尊重和服从他的选择!”
当接二连三的媒体记者联系王崧舟时,他总是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回答说:“这次工作调动,与名利无关,就是想换个活法。”“我的职业没变,还是老师,以前教的是小学生,今后要教师范生——未来的老师。”
“尘世间的一切,来了开怀拥抱,走了挥手作别,只要心中有爱,看一场短暂烟花的绚烂,或守一段长流细水的平淡,皆是美好。”
就这样,接近50岁的王崧舟,成为由小学教师跃至大学教授的全国第一人。
到了教授岗位后,王崧舟一方面用全新的视角,改变师范育人模式,传承教师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开始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开发“卓越老师课程”体系。
观察
“传承家风,他用全部生命教语文。”
“人类在出生时,就是带着缘分和感情而来的。生命降临在这一家,就等于是和这一家的生命有缘,即使有痛苦、有烦恼也是这一家在磨练你、成就你、成全你了结自己的果报,我们同样要感恩报恩。”
多次与王崧舟老师私下交流,只知道他祖父是个盲人,按理说他的出生应该比较悲苦,偶尔聊起家世时,他谈论的却是盲人祖父算命时的神奇。
有个星期日,为了写关于王崧舟的“评传”文章,我独自在办公室里百度了他的出生、简介及报道等,看着看着,不知怎的,眼泪一下子就夺眶而出,那从心里奔涌而来的泪水,真是久久而不息。
“回忆是归宿。生命即使终结,也会因回忆而找到生命的起源:那个梦开始之处,那个遥远而熟悉的地方。”
浙江绍兴上虞小舜江的拐弯处有一座大舜庙,江的南岸便是上王村;东山不高,章镇就在东山南侧的江边,北边不远处便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那个谢安的隐居地。
这里,是王崧舟生命开始的地方。
王崧舟回忆祖父时说:“我的爷爷九岁那年因为天花病而致眼疾,当时家里穷,看不起病,所以最后彻底成为瞎子。我的祖籍不在上虞,在绍兴的王坛,有一个村叫上王村,我爷爷九岁那年从上王村讨饭出来,后来到了上虞,到了章镇那个地方,有个好心人收留了他。爷爷以自己的坚韧不屈学会给人算命,靠着算命术撑起了一份家业,到30岁置办家产,在朋友的帮助下,娶了我奶奶。我的父亲和我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落泪。王家的血脉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真不容易。”
王崧舟回忆父亲时说:“我的父亲英年早逝,在我20岁的时候,就走了。当时我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参加工作才第二年,我是长子,父亲去世前在弥留之际说了最后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照顾好你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第二句话是你的伯父伯母是好人,不要忘记他们。一个人要学会感恩,人只有学会感恩,人活得才有情有义。这是父亲告诉我的。”
王崧舟回忆自己时说:“1994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差点没命。住院住到95年,我永远也忘不了的是94年那个除夕的晚上,在传染病房四层楼的病房里,诺大的一个楼只剩我一个人,旁边是山,上面是坟墓,黑幽幽的一片。那个夜晚,寒风凛冽。我躺在床上就是感觉:生命怎么会那么脆弱,一个人到了病的时候,谁也帮不了你,这种体验没生过病的人是无法体会的,所以那一刻我感觉到生命的可贵。这件事情,我会告诉我的女儿,活着就要好好活着,珍惜生命,佛陀告诉我们人身难得啊!”
也许是我年龄大了容易伤感的缘故,行文和选文至此,仍是泪流不止。
“悲苦是一笔财富,而在悲苦中奋起的人们,才是财富真正的拥有者!”
几十年前的那个九岁就失明的男孩,一定站在大舜庙前的大樟树下,听着小舜江的流淌,叩问过生命的磨难与挣扎;几十年后,当经历过艰难困苦以及与病痛生死抉择之后,王崧舟却把这份悲苦化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诗意、温度和财富,那是他用全部生命在上语文课!
请听:
王崧舟: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阿炳,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
学生:看不到。
王崧舟:他看到了吗?
学生:他看不到。
王崧舟: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
学生:黑白。
王崧舟:不是黑白,是黑暗!孩子们,想一想,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
学生:只意味着可惜。
王崧舟:只意味着什么?
学生:孤独。
王崧舟:只意味着什么?
学生:十分惋惜。
王崧舟:因为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只是孤独。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孩子们,读课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孩子们,仔细地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读一读。
学生在默读和划写。
王崧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看到了阿炳在回忆他自己的人生路程。
王崧舟:那是怎样的人生旅程啊!
学生:那是非常地……非常地伤心,嗯,无人倾诉。
王崧舟: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
学生:我觉得是“坎坷”。
王崧舟:坎坷。真好。还有吗?还有吗?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摊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
学生在想象写话。
王崧舟:这就是坎坷。
学生在不断地回环复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王崧舟: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构建模式,他用‘新成功教育’办学校。”
“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这是康有为的名言。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展出改良主义思潮,出现了“百日维新”。其中, 教育方面实行所谓“新教育”,设立“新学堂”,建立“新学制”,加速了科举制的衰亡,促使了新教育制度的诞生。
我想,这里的“新教育”,应该是因“居不安而思危”而急于打开国们、向世界先进教育学习的教育;而今天所追求和实施的“新教育”,更多的是因“居安思危”而进行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革故鼎新、超越创新的教育。
在这个领域里,著名学者朱永新于“新教育”、著名教授叶澜于“新基础教育”、著名校长李希贵于“新学校”等,都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成功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那么,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成功教育?什么是新成功教育?每个人都可作出自己的定义。
著名学者杨东平认为:“‘成功’并非只意味着出人头地、成名成家——那将使大多数人永远成为失败者 而是应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质和个性 使人在职业专长服务社会的同时 具有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 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著名校长刘京海认为:“‘成功教育’是旨在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的一种教育,是一种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并走向自主成功的教育。”
而王崧舟认为:“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新成功教育’是以‘为成功人生奠基’为宗旨,培养和塑造每个孩子的成功心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区’,并使其逐步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可以简称:“一心三最”。
“如果说‘新’是一棵常青的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从心里流淌的清泉;如果说‘新’是一朵不败的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2001年8月—2016年1月,从35岁到49岁,王崧舟在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小学工作了新旧15年。
15年来,王崧舟用心、用情、用智、用功地实践和探索新成功教育,《学生权利保障公约》《选师制》《家长教学视导制》《成功银行》《人人成功节》《365成功喜报制》等一系列闪烁着新成功教育理想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在拱宸桥小学得到认真贯彻,并取得显著成效。
同行们说:“王崧舟的职业信仰有‘慈悲’的意识,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老师们说:“‘新成功教育’就是要维护学生尊严、改变消极心态、追求精神幸福。”
学校荣誉称号们见证说:
2003年,杭州市教育局命名拱宸桥小学为杭州市实验小学;
2005年,学校组建教育集团;
2017年,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小学。
可以说,“新成功教育”使拱宸桥小学成为杭城乃至全省的一所新兴名校。
“开创流派,他用‘诗意语文’传千古。”
2001年8月至今,是王崧舟“开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阶段。这个阶段,他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专家,先后在全国29个省份开设“诗意语文”观摩课1500多节次、讲座750多场次,其语文课相继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并成功举办了“全国诗意语文教学观摩会”。
在实践中,王崧舟逐渐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并在中国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
王崧舟说:“这个阶段的成长,主导因素就是两个字——使命。天使的使,天命的命。我对语文教育曾经发过这样的感言: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这种使命,有来自外界的期待、赏识和苛求,更有来自内在的热情,内在的抱负,内在的感恩。把使命两个字拆成八个字,那就是:追求理想,实现自我。所以这个阶段开始,我对语文有了庄重的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更有了充满诗意的浪漫追寻。”
“人的存在应是诗意的存在,人的最高生活应是诗意栖居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潘新和教授将“诗意栖居”看成是“言语生命的终极追索”,他甚至断言:“不懂诗,便不懂文学;不懂诗教,便不懂教育;不懂诗意,便不懂语文;不懂诗意人生,便人将不人。”
王崧舟的徒弟们认为:“‘诗意语文’以实现学生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为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诗意,倡导学生要有自由之心和悲悯之意,用自由蓬勃之心和温纯柔软之意,体验人生与自然的诗意之姿。”
我认为:“王崧舟已经就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就是王崧舟。”
不觉间,王崧舟一路走着走着,已离我们好远好远。
恍惚间,我恍然如梦。梦里,又听到王崧舟声情并茂地吟咏着他喜欢的那首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梦中醒来,我决定用王崧舟在公开课中经常用的两组词(加了王崧舟三个字)结束我的“评传”。
这(王崧舟)就是经典!
这(王崧舟)就是文化!
作者
郭其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教科院及附属学校党委书记,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曾任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等职,是全国中小学百名优秀明星校长,深圳市首位"百万年薪"公立高中校长和公立教科院院长,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国重点推介的高中校长。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王崧舟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