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读文化经典,为成长留声。本学期,力迈国际高中“咏读经典”在同学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皆以其充沛的情感激荡人的心灵,而诵读的方式则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更容易使人聆听各个时代伟大灵魂的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与学生们一起,用一声声或深沉的低吟、或激情的呼喊,感受经典中的情感,体验经典中的人生,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坚韧学生的品格、充实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的同时,受到丰富文化的熏陶。
本期,参与咏读经典的班级是DSE10班的同学们,他们带来的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原文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作者在贬谪期间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了此文。
诵读明义
《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一种创新。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写作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叙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气势浩大。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这两段在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第四段“而或”一句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值得反复朗读吟诵的是写景部分,均是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写出了两种景象和两种心境。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令人感喟。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吟诵,体会作者超拔的人生境界和文中蕴含的古风古韵。
教师寄语
《岳阳楼记》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范仲淹同时代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希望在人生道路上,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也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对自己勉励。
文字:顾峰军
图版:行晋
视频:张嘉津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