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小店是什么样的存在?
它的背后可能是一家人的生计,也可以给某个人某一时刻莫大的慰藉。
这也是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持续关注杭州小店的一个原因。
我们关注小店的生存,也关注发生在小店里以及小店周围的悲喜。
那是一个城市最真实的烟火气之一。
杭州82岁的宋先生就被一家小店和小店里的一碗面安慰到了。
暮春的绵绵细雨里,他吃上一碗地道的爆鳝面,“连日来的拧巴和不适全都消散了”。
老先生感恩这碗面条,更感恩骑了40分钟电动车送过来的70岁大姐。
一家小店,一碗面,和一个老先生的故事,就这么发生了。
5月13日,宋老先生联系上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想感谢高银街上的“阿良面馆”。
“吃着这面,鲜香之气从五脏庙向上冉冉透出,感到了极大的满足……在病中能吃到这杭城第一流的爆鳝过桥面,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宋老先生全名宋宪章,是杭城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和美食家。他从宋朝林洪的美食随笔集《山家清供》中,发掘出用萝卜和甘蔗粹取的醒酒“沆瀣浆”,奇妙至极,闻所未闻。
疫情等原因长久不出门
想吃小店的一碗面,可惜人家从来不外卖
5月13日上午,在凯旋路老先生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宋老。
他刚刚吃过早餐,点的外卖,吃了一个茶叶蛋、两个煎饺、两个煎包和一碗紫菜蛋汤。“煎包一般,煎饺不错。”每一单外卖,他都会认真点评。
82岁的他,独居,有个保姆阿姨照顾。2019年因为摔了两跤,他便坐在了轮椅上。
这么多年,老先生都保持着读书和写作的习惯。他拿出了五六本作品集,有的关乎历史,有的关乎美食。
说起美食,老先生滔滔不绝。
因为对美食有研究,老先生要求也比较高。家里的阿姨换了一个又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教阿姨做菜。
“要用什么刀工,油要用多少,什么火候,才能将菜的原汁原味给透出来。”一般来说,他都是推着轮椅站在灶台旁指挥阿姨做饭,还有两个阿姨都出师了呢。
其中一个来自四川,姓卢,后来随丈夫去金华打工谋生,晚上常给女厂长家烧饭。女厂长有一次就忽然问道:“阿姨,你这菜烧得真好吃,从哪里学来的手艺?”卢阿姨告诉她:“是从杭州宋老师这里学的。”
还有一个金阿姨,来自黄山,回去后给家人做饭,烧的葱油鲈鱼是一绝。有一次,丈夫就忍不住问了:“你什么时候学的,烧得这么好吃?”金阿姨笑着答:“是杭州的宋老师教的。”
作为美食界的老饕,老先生的目标是吃遍杭州,知名的或者是好评的店,他都要打车去吃。比如江城路上的方老大面馆,他听说片儿川特别好吃,总是排队,他也像年轻人一样,站在队伍的后面,排了好长时间等来了一碗片儿川,“味道确实好。人家是一锅就做一碗面,管你外面的队伍有多长,都得等着。”
年轻时宋老先生在新疆待了16年,他酷爱面食。
最近一段时间,疫情加上天气原因,老先生都呆在家里没出门,“胃口也没有,心情也不是特别好,每餐吃得很简单也很随意。早上吃点面包牛奶,午餐让阿姨做个番茄蛋花汤,自己用电锅摊个煎饼,晚上喝点粥就可以”。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老先生越发惆怅。
“想念阿良面馆的爆鳝面呀。”老先生说的这家小店在高银街上,离凯旋路有点路,以前他都是打车去店里吃,“吃了十多年了。这家的爆鳝面水平特别高, 我对虾过敏,一直就要一碗爆鳝面。”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联系了小店
没想到70岁的大姐骑电动车送上门了
5月12日,老先生试着给阿良面馆的老板娘发微信。“这家店从来不送外卖的,我就试试看,问问他们可以怎么送。”没想到,当天老板娘的妈妈冒着雨,骑着电动车,送来了一份爆鳝过桥面,鳝片、汤、面条分开装。
“鳝段色泽金黄,肉中无骨,外脆内酥;面条筋道软滑。”
这碗冒雨送上门的面一下子把老先生感动了。
不仅仅是这碗面的味道安慰了宋老先生,更让他感恩的是小店和顾客之间的感情:“他们把我这个客人,当成了朋友。”
老人每年都订阅《钱江晚报》,之前看到很多小时小店的报道,他觉得很好。“疫情期间,这些小店都不容易。我也想促进杭州小店恢复生意做点小贡献。”老人翻出报纸,将一家一家小店看过去,“喏,这家东华家常菜我就吃过,很实惠,味道也不错的。”
他说,特殊时期,这些小店更需要鼓励。“等我那辆轻便的轮椅修好了,我一定要打车去店里再吃一碗爆鳝面。”
房租减免了一部分,再难也会坚持
“为了老粉丝们,这家店也得守住”
5月13日中午11点,正是饭点。
位于柳翠井巷8号的阿良面馆里,只有一名顾客点了一份盖浇饭在吃。
老板娘张秀贞在店里刷着手机,老板姜志宏在厨房里。
“现在加上我们夫妻俩,总共就3个人。”夫妻俩叹了一口气,“生意去年还行,今年疫情反反复复,有点难。”
老板娘是金华人,47岁,性格挺直爽。
她说,这家店开业于2002年,原来的老板叫阿良,是他老公的舅舅,曾经是老状元面馆的主厨,手艺好,做面条是一绝。很多人都冲着阿良做的面条,宁愿倒好几趟公交车都要来吃。
后来舅舅年纪大了,姜志宏便接手了这家店。他得到了舅舅的真传,做面的手艺也好。
来店里光顾的,游客占了一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固定的老客。
虾爆鳝面是店里的招牌。
“我们的鳝丝都是要提前处理好,剔骨。素油炸,中小火;荤油炒,才能做到外酥里嫩;最后要麻油淋,那才叫有灵魂。”姜志宏说。
“虾爆鳝面爱吃的人挺多的,不少老人生日的时候也会跑过来吃上一碗,戴着假牙,一碗面能吃上一个小时呢。”老板娘说,生意好的时候,店里有七八个店员,今年他们狠狠心,都辞退了。
因为疫情,店里生意差了很多,去年甚至想过关店。
“我摔了一跤,歇了几个月,请了厨师过来,但是味道差很多。但是舅舅说,为了老粉丝们,这家店一定要在。那我们就再撑一撑。”姜志宏说。
给宋老先生送面的是姜志宏的丈母娘潘阿姨。70岁的她骑了40分钟的电动车才把面送到。
为了保证面条的品质和口感,店里是不做外卖的。但老人那么想吃,那就送吧:“他在我们家吃了好长时间的面,而且他出的书都会送给我们。”
也不是只给宋老先生一个人送。
“有些老人就住在我们店附近,骑着电动车送送也快的。”潘阿姨说。
女儿说她是个善良的人,特别热心。
有一次,一个90多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从武林门坐公交车到店里吃面。“吃完,是我妈妈打车将老人送回家的。这些客人喜欢我们信任我们,我们也要做好服务回馈他们。”
开店20年,店里重新装修了三次,年租金蛮高。疫情之下,压力不小。幸好,今年的房租减免了四个半月。“只要大家想吃我们家的面,我们就会一直在。”姜志宏最后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