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业,源于母亲
孟母,本姓仉,生于战国时代,父亲是魏公子(仉)启。
仉启的生平在史籍上没有记载,但在那时能被称为公子的,只有贵族。
良好的出身,使得孟母从小能受到充足的教育,也有了不凡的见识。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繁荣的时候。
诸子百家,各成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墨家宣扬兼爱非攻。
法家倡导缘法而治,纵横家致力于改变国际格局……
孟母却慧眼独具,只认同儒家的礼法和仁恕之道。
她怀孕的时候,严格遵循孔子的礼教思想来开展胎教。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她希望以严谨的举止,为腹中的孩子带来好的影响。
孟子出生后,她又三次搬家,努力为儿子寻找好的生活环境。
她家原本住在墓地旁,常有人举行丧葬仪式。
小时候的孟子觉得好玩,就模仿大人哭殡的样子。
孟母觉得这样对儿子影响不好,就搬去市场旁。
可是孟子又开始模仿小商贩杀猪宰羊的样子。
孟母不愿儿子以后碌碌无为,又一次搬了家。
这次,他们搬到了一家书院旁。
书院中讲学的人,是孔子的孙子孔伋。
书院里进进出出的,都是有学问的人。
孟子每天听到的是书院的书声琅琅,喜欢的游戏也变成模仿书院学生的进退揖让。
孟母十分欣慰,认为这才是儿子适宜的住处。
孟子十五岁时,孟母鼓励儿子拜孔伋的门人为师,正式学习儒家思想。
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孟子的学业进展很快。
他全面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发扬光大,形成“仁政”思想。
孔孟之道,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孟子也因此被称为“亚圣”,受后人顶礼膜拜。
追本溯源,孟子的一生成就,千秋功业,始于孟母的正确抉择。
这个伟大的母亲,是孟子一生的底气。
好母亲,懂得言传身教
孟母,是个极其爱儿子的母亲。
她生下孟子第三年,丈夫过世。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她本可以再嫁,开始新的生活。
她却深怕儿子受委屈,就立志守节,集中全部精力教导孟子。
孟母深知,小孩子心智还不成熟,听不懂大道理。
所以她从不枯燥说教,而是从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引导儿子。
有一天,孟子看见邻居杀猪,就好奇地问母亲:“他们为什么要杀猪?”
孟母正忙着,就随口说一句:“杀猪给你吃。”
话才说出口,孟母就后悔了。
因为家中太穷,平日根本买不起猪肉。
是告诉孩子,这是个玩笑;还是狠狠心,兑现承诺?
很多母亲会选择前者,孟母却选择了后者。
因为她深知,品行的塑造,比金钱更加重要。
果然,孟子不但享受了吃猪肉的快乐,更记住了言而有信的可贵。
成年以后,孟子提出“五伦”学说,将诚信视为儒家最重要的伦理道德之一。
孟子虽然从小天赋极高,但是身为小孩子,难免贪玩。
有一天,他逃了学,和小朋友一起疯玩到很晚才回家。
换做别的母亲,大约会生气地把孩子打一顿。
孟母却明白,粗暴的打骂只能让孩子畏惧,却无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
她沉默地拿过剪刀,当着儿子的面,将织成一半的麻布剪成两段。
孟子惊呆了,因为他知道,织布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
麻布毁了,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里,他和母亲会挨饿。
孟母语重心长地说:
“断了的麻布,再也接续不上。
你读书半途而废,也学不到真本事。”
孟子牢牢记住了这句话。从此他发愤图强,刻苦用功,最终学业大成。
母亲的教导和激励,对他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好婆婆,能够明辨是非
孟母不但是个有见识的母亲,更是个明事理的婆婆。
她虽与儿子相依为命,却不会在小夫妻有矛盾时偏袒儿子。
《列女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孟子与妻子成婚后,感情一直不太和谐。
孟子觉得妻子有些傲慢,妻子则认为孟子在私下相处时也要讲究礼仪,太过见外。
有一天,孟妻独自在卧室中做家务。
她觉得按照礼仪端正跪坐太累,就叉开腿随便坐在席上。
不料,孟子恰好从外面回来,在门外看见这一幕。
“我的妻子,怎么能这样粗俗!”
所有的不满一瞬间涌上心头。
愤怒的孟子当即找到母亲,要求休妻。
孟母却没有盲目附和儿子,而是问他:
“你进屋之前,有没有提前打招呼?”
孟子想了想,说:
“没有。我是在门外看见的。”
孟母就教导他说:
“礼法要求,进门前要先打招呼,让里面的人做好准备。
入屋时要看向地面,避免看见别人错误的行为。
卧室本就是私密之地,你妻子独自在屋里,以放松的姿态坐着,没什么不对。
反而是你,进门之前既没有打招呼,又贸然去看人家在屋中的举止。
违反礼法的是你,而不是你妻子。”
孟子这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武断了,就和妻子重归于好。
孟妻也非常感激婆婆,对孟母更加孝敬。
在孟母的管理下,孟家始终和睦,很少有夫妻、婆媳矛盾。
孟子得以专心向学,孟氏家族也因此受到后人尊重。
明理的孟母,是这一切的源头。
好导师,一生志存高远
孟母不但是个称职的母亲,更是孟子的人生导师。
孟子学业有成后,很想像先师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
可是又顾虑到母亲年龄渐大,不忍心离开母亲。
毕竟那个时代交通不便,一次远行,需要耗时很长时间。
而且当时医疗条件不好,人们寿命普遍很短。
古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
怕的就是出门在外,父母一旦生病或者出现意外,自己来不及赶回。
然而孟母却不愿意因为自己,耽误儿子的理想。
她对儿子说:
“如今你已经成人,我已经老了。你只管去行你的义,让我尽我的礼数。”
一席话,打消了孟子的全部顾虑。
于是,孟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并受到了空前的尊敬和欢迎。
行到齐国的时候,齐国国君聘他为客卿。
他赶紧将母亲接到身边,恪尽孝道。
可惜那时孟母身体已经很衰弱了,不久就病逝了。
死前,她非常欣慰,能看到儿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
孟母这一生,成就斐然。
她不但细心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帮助儿子处理家庭矛盾,更能为儿子指引人生道路。
孟子能与孔子并称,成为一代圣贤,离不开母亲在背后的奋力托举。
后世给了孟母极高的评价,称赞她:
“人生教子,志在青紫。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
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孟母作为贤母的典范,被写入《三字经》、《列女传》等典籍。
她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完备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后人的认可,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