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媒江南春(分众传媒江南春年会讲话)

分众传媒江南春年会讲话(分众传媒江南春)(1)

分众传媒江南春年会讲话(分众传媒江南春)(2)

怎样打造品牌?


来 源 | 马蹄社(ID:matishe2017)
作 者 | 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


在“2021亿邦未来零售大会新消费峰会”上,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发表了题为《新消费引爆背后:从“人口红利”到“人心红利”》的演讲。

江南春表示,广告分为两种,一种叫做“一箭穿脑”,一种叫做“一箭穿心”,“穿脑”是把概念牢牢打入消费者心智,“穿心”则更多靠与消费者内心的共鸣。

他指出,中国供给能力在不断提升,各大行业基本进入存量博弈市场,价格战一触即发,“中产阶级消费升级是确定的,但是普通大众需要价格战带来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个两极分化的过程也是非常确定的。”

江南春认为,产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品牌的认知,品牌认知也是开创差异化价值、打造品牌竞争能力、面对价格血战的主要免疫力。

以下内容为江南春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亿邦动力的会场上和大家做分享。今天是新消费的主题,大家在讨论 “消费长红”问题,我认为,只要品牌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就可以持续红下去。

中国消费的迭代还在一轮一轮出现,在新的人类和新的需求中、在原有消费需求的迭代和消费升级的过程当中,还是充满着很多机会。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有个前提,就是“存量博弈时代”,2015年开始,中国市场的人口红利消失了,2018年开始,流量红利也开始消失了。这种情况下,两个红利消失,中国供给能力在不断提升,最后的结果是各大行业基本上进入到存量博弈市场,很容易量价齐杀。

中国市场最喜欢搞促销,促销形成了价格血战,价格血战第一是把利润状况恶化了,第二个结果是只能把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应对价格血战,所以用户体验被牺牲掉了,第三个结果品牌认知也进一步被拉低。

今天的中国市场,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电商平台有很多价格血战,东西越来越便宜,但另一方面,高端的产品却也卖得非常好。从这个角度来说,市场上有两种人群,中产人群的消费升级是确定的,但是普通大众则需要价格战带来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个两极分化的过程也是非常确定的。

机会是什么?

新消费品牌的机会在3-5亿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当中。

我们经常看到的,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走促销曲线,起步比较快,但后来不促不销,促了也不销;或者是搞流量,流量也很快速,抓住流量红利就可以起来,后来便宜流量没有了,到了顶峰也跑不下去了。然后所有人都在思考,要怎么才能长期继续下去?

这就是第二条路,开始走品牌曲线,成为真正成功的公司,比如金龙鱼、农夫山泉和海天酱油,大家觉得很羡慕,它是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目当中成为标准、成为常识、成为不假思索的选择。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品牌,而不是靠促销或流量红利带来的机会,而是在持续消费者心智当中牢牢地扎住了位置,这些品牌不是一分钟起来的,而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越过拐点,就可以持续上升,享受时间的复利。

到2025年,中国会有5亿中产。如何开创差异化价值?打造品牌竞争能力,是面对价格血战主要的免疫力。怎样获得竞争力和免疫力?肯定需要好的产品。但是产品更好就会赢吗?产品更好不一定赢,可能还需要开创新的品类和新的特性。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皇冠可乐,在1969年有一次竞争,皇冠可乐做了100万次盲测,结果是皇冠可乐排在第一名,百事可乐第二名,可口可乐第三名,还专门做了一个英文广告说100万次盲测皇冠可乐57:43打败可口可乐,皇冠可乐53:47赢了百事可乐。这个结果似乎不符合大众的认知。

但这个时候,可口可乐只需要做一件事情——把它红色的罐子放在旁边——结果就会回到原来,符合你们认知的结果。这就是品牌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科技在不断发展,一个产品比对手略微好一点点,就可以成功吗?如果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就很难掀翻它,创新也会被迅速模仿,重要的是你的产品优势有没有固化成消费者的认知优势,如果没有被固化,产品优势会被迅速模仿,蓝海会迅速变成红海。

产品很重要,但是品牌认知更加重要,品牌认知会影响顾客对你这个产品的感知和期望。

分众传媒江南春年会讲话(分众传媒江南春)(3)

大家真的觉得消费者内心有一杆公平的秤吗?没有的。实际上,很多时候消费者是被品牌的感知所影响,所以一喝星巴克就觉得好喝,你用星巴克的杯子换其他咖啡还是觉得好喝。

品牌必须在消费者心智当中拥有清晰而简单的词,当顾客产生需求的时候他马上可以成为首选,这个叫做条件反射,成为潜意识的选择,成为标准、成为常识、成为不假思索的选择,有了清楚的社会共识。

怎样打造品牌?通常六个字:“找对词、进心智”。

商业战争有几种打法,结构化来说:

老大叫做封杀品类,“上天猫就够了”;

老二叫“多快好省上京东”,上午买下午就可以到,老二通常给老大找麻烦的,老二占据了特性,这个特性是老大不具备的;

老三是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两个人都做得很大,我在特卖领域更加专业专注,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透;

老四叫拼多多,开创新的品类,你们三个做电商,我做社交拼团。

老大是防御战,守住自己的山头;老二是打进攻战,进攻老大的山头;老三是垂直聚焦,我们称之为游击战,守住自己守得住的小山头;老四叫侧翼战,在无人地带降落,开创自己的新品类。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们经常讲,写广告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梳理的过程。广告语是什么?是你竞争战略的浓缩。为什么广告语这么重要?因为它是消费者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什么是广告语?广告语就是竞争性的切入点,在消费者心智当中,哪一句话可以表达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通常是产品的优势,也是你和竞争对手的差异点,也是消费者的痛点,三点合一才可以找到那个广告。

怎么证明三点合一?有三个标准:顾客认、销售用、对手恨。

“怕上火喝王老吉”,凉茶预防上火,顾客认,销售也会用。对手恨不恨?你们干了那么多的消费品牌,为什么不干凉茶?因为这句话长在消费者心智当中。你很恨,因为打不进去了。

中国很多公司的广告比较缥缈,没有一刀致命、一针见血。比如说“青岛纯生,鲜活人生”,这个广告语也逼格很高,但是产生一个问题,顾客不一定认,青岛纯生和鲜活人生不太容易条件反射。销售用不用?销售会说喝青岛纯生可以带给你鲜活人生吗?通常不会这么讲。对手恨不恨?如果我是百威啤酒,一听就不会感到很恨。

找对词,是第一步,除此之外还要抓住时间窗口。因为你今天找到那个词没有打进消费者心智,这个词是空的,如果竞争对手找到这个词打进去,就没有你什么事儿了。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开创一个品类或者一个特性,一定要抢在别人之前,在预算可以、现金流可以的情况下,抓住时间窗口,饱和攻击,抢占消费者心智。

打进消费者心智,关掉了竞争对手入脑之门,就赢得了心智产权。什么叫做心智产权?比如“果冻就吃喜之郎”,中国人能不能做出比喜之郎更好吃的果冻、更便宜的果冻、更健康的果冻?看似都可以,但实际上却很难,在消费者心智当中,果冻还可以说出第二个名字吗?

在今天中国的市场当中,消费者心智结构大概有三个特点:

第一,厌恶复杂,不要三大优势七大卖点,消费者每天接触很多信息,不可能都记住;

第二,数一数二,如果不能数一数二,很难被记住;

第三,难以改变,“农夫山泉有点甜”,大家不用这句话有7年,因为改成了“大自然的搬运工”,但是“农夫山泉有点甜”这句话已经种在消费者心智当中。

举个例子,加多宝。加多宝是做了一罐凉茶,觉得广东市场很大,家家户户喝凉茶,搞一个罐装凉茶很方便,结果广东人喜欢自己熬,还有很多凉茶铺可以喝新鲜凉茶,所以广东只卖了一两个亿。然后他们想,上海人不会熬,但是到上海一问,他们说是隔夜茶,到了北京,说是喝了肚子会痛的茶。后来,邓德隆老师写了一句话,叫做“怕上火喝王老吉”,用七八千万打广告,把这句话打出去,从两个亿走到12个亿,第二年25亿,十几年以后到250亿。可口可乐在中国最高峰红罐卖100亿,但是凉茶卖到250亿,这还有天理吗?天理是什么?是打开了消费者心智的开关,打开了消费者心智的源泉。

很多朋友会说,做这个产品是否有瓶颈?瓶颈在消费者的脑海中,打开消费者的心智,瓶颈就被打开了,打不开心智、纯粹靠流量,瓶颈马上就看到了。

为什么今天讲饱和攻击?为什么总是讲饱和攻击?你要进入到消费者的大脑,需要足够的前度和浓度,有一个阈值,如果打不开这个阈值,很难进去。

回想过去一个月能够记住的信息,不要说广告,你能够记住的新闻有哪些?大多数新闻进不去你的大脑,是因为阈值决定的。阿里巴巴被罚、小米造车了、杨国务委员怒怼了老美、新疆棉花事件,大家都知道,这是刷屏级的新闻,有足够的浓度超过你的阈值进入到你的认知当中。

但是你的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级别,你就像另外的几千条完全只是路过、不被人看到的新闻一样,过去就过去了,根本打不进入消费者心智。

很多人说在抖音上投了很多钱,但投了很多钱就拥有抖音6亿用户了吗?他们记住你了吗?所以一定要饱和攻击,在消费者心智当中把这个等号划上。

新消费品牌都是消费升级,或者是新人类、新需求,在三亿城市主流人群当中形成真正的认知,才是一本万利的。

怎样进入消费者心智?品牌需要把自己的信息变成一个钉子,用榔头打进去。

2017年、2018年,中国广告市场已经在下降了,只有分众和互联网在涨,再看中国所有的广告当中,你可以发现,谁的广告最容易记得住?83%是电梯提供的。

中国能够打品牌的媒体有三种:电视、电梯、互联网。

电视覆盖全国,城市很下沉,我觉得也非常好,内容价值观非常正面,唯一的缺点是你的产品如果不是针对老年人的,电视的老龄化对你来说就是负面的事情。

同时,电视是比较下沉的,主流城市的人群,他们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工作以及娱乐、生活,回家看电视的人不多,所以城市主流人群的机会还是很少。8年之前,《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这些好节目还能有4%的收视率,但是现在超过1%的节目已经寥寥无几。这是电视面临的挑战。

电视不看了,可以看剧,以前《甄嬛传》的时候有一个贴片,50集都看了这几条广告,效果是不错的。今天大家买会员了,一次性去广告了,靠其中搞一些创意,其实是记不住的,一定要看50集,来回看,把一个广告看很多遍,才可以记得住。

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每天大家看5个小时,但用户基本上看内容,很少注意广告,不要说广告记得住,连内容都记不住。你离手机很近,但是离手机广告很远。为什么?大家都是看内容的,谁看广告。

我在2003年创立分众,当时中国最大的改变就是城市化,造楼,楼造完都得有电梯,电梯是城市化的基础设施,我们作为电梯媒体,一定会成为影响城市主流人群的基础设施。

我还发现一个特点,我们从事的广告行业是个反人类的行业,看电视、看节目、看手机、看内容,就是不要看广告,所以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消费者要主动看一下广告?我发现一个特别好的场景就是等电梯、坐电梯的时候,我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个场景像电梯一样可以看广告的。我和一个女生在电梯里,能盯着人家看吗?如果不能,我看什么比较好?看广告比较好。一个人坐电梯,是看不锈钢好?还是看广告好?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场景。

很多人问,为什么不做候车厅、公交车?我说,电梯是一个主流人群必经的封闭场景,不仅仅是物理的必经场景,也是消费者主动看广告的场景,因为广告在电梯中处理了尴尬。

广告有两种,一种叫做“一箭穿脑”,一种叫做“一箭穿心”,“穿脑”把一个概念牢牢打入消费者心智,“穿心”往往是在消费者内心产生共鸣。

如果做“一箭穿心”的广告,只有大家安安稳稳坐在下面,灯光关掉,音乐放起来,等待被感动的时候,这种走心的广告才可以进得去。这个时刻,其实就是分众也在做的电影院广告。

我们建议,作为创业公司,千万不要“走心”,否则就会很容易“青岛纯生,鲜活人生”。走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走心”,比如说Just do it,这种叫做成功者的特权,最后都是价值观输出,耐克就是运动精神、普世价值。

我在开创这个公司的时候,当时有5000万人民币,一次性都投下去。当时给电梯写了四个词:

第一,代表主流人群;

第二,必经之路;

第三,高频,高频非常重要,我在史玉柱公司做董事,他经常讲广告的本质在重复,消费者本质在遗忘,只有来回放,放多了消费者才记得起来;

第四,低干扰,把一个人关在封闭的空间放广告,相对靠谱。用户没有选择的时候,才是广告主最好的选择。

当然电梯媒体也有负面,问题是只能在大城市中,城市一小,电梯没有几个,就不是主流媒体了。

倒过来看,中国广告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拥抱变化和赌对不变。拥抱变化,资讯模式在巨变,消费者时间都在手机上,手机上不看广告的,怎么办?做内容、做话题、做植入,创造可以被传播的内容;赌对不变,生活空间很难改变,公寓楼、写字楼、电影院、机场。

凯度的CEO讲了一个观点,说今天如果要做品牌,建议大家七个字“双微一抖一分众”。双微一抖是虚拟世界核心时间的占据者,品牌可以大量做内容、做话题、做植入;分众则是在现实世界当中,消费者要回家、要上班、要逛商场、要去影院,这些都是分众的地盘。双微一抖一分众,卡住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两个核心流量点。

亿邦动力的会议,都会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大家现在的痛苦就是流量红利消失了。流量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流量应该这么讲,先讲一讲流量广告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制作起来方便;

第二,链接销售,马上可以看的效果;

第三,效果分析,不行赶紧改创意,不断优化。

但是也存在几个问题,互联网广告解决的问题和品牌广告不太一样,互联网广告,流量也好,直播也好,是解决买的问题,就是“买它买它”以及更低价买它,品牌广告解决的问题是“爱他爱他”。

互联网广告多数要形成打折促销,如果不打折促销,可以发现,这个广告在互联网上很难有耐心被看下去。精准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品牌来说,要建立社会共识,消费者有广谱需求的时候能立刻想到它。往往很多精准流量的广告做了很久以后,比如在抖音上花了很多钱做投放后,会碰到一个问题,脱离了这个区域以后,很多人是不认识你的,它不是一种社会共识。

精准广告,我们称之为叫做“卧室求婚”,你知我知,出去别人不一定知道,而分众广告叫做“广场求婚”,大家都知道。

当你把广告费交给了流量,流量部分肯定讲品效合一,你可以发现,当你不断在促销、在价格血战的时候,还能有什么品?品被拉低了。

互联网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当使用流量广告的时候,你不是消费者心智当中的首选,或者不是消费者心目当中优先的选择。这个时候,你打流量广告会发现,水位不断提高,虽然精准分发能力大幅度提高了,但最后可能这些平台涨了30%的钱,你的努力基本上结束了,你的生命不是你掌握的,这个依赖性太大。

我们经常看到电商行业有一个表叫做“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看起来是一个流量的公式,实际上背后是品牌公式,你在电商平台能否赚到钱取决于品牌自带流量的比例。

也有人问我关于社交媒体的问题,社交种草是标配,品牌营销的三结合。品牌引爆,解决了你是谁,有何差异,何以见得;社交种草,让没有买过的人知道有什么体验,甚至和竞品做了比较;还有流量收割,无论线上线下。

社交种草上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如果5年之前社交种草,小红书红利的时候有一个好处是在土地种草,而现在是在草原上种草,草原上种草看到的概率变得非常小,这是今天的问题。

你就要把种草水平提高,变成刷屏级的新闻,但刷屏很难复制。有的时候花了很多精力刷了一次屏,其实就是一个晚上就结束了。所以我特别赞成华杉的一句话,他说宣传的本质在于重复,受众的本质在于遗忘,传播的原理是以重复对抗遗忘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本书,叫做《快思慢想》,在中国的翻译叫做《思考的快与慢》,我写了一本书叫做《人心红利》,其中我大量引用了本书。

这本书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尼尔卡·康纳曼的一本书。他说人的决策是理性这个假设不成立,人是被认知偏见和直觉所操纵的。人的大脑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直觉反应系统,2 2=4,这个是直觉反应系统,如果问29×39就回答不出来了,这个叫做理性思考系统。

99%的时间,是用系统一思考的,系统一不费脑力,系统二很烧脑,如果人经常用系统二,完全活不下去,因为人脑已经烧掉25%的能量。

系统一喜欢走捷径,什么信息最快、最容易回想起来,我们就觉得这个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高于其他信息。大脑倾向于根据容易想得到或者最近刚获得的信息、印象比较鲜明的信息做出快速判断。

比如,出门的时候听到妙可蓝多,到卖场就很容易看到这个品牌,你的大脑中有这个东西,就很容易看到它以及购买它。

康纳曼讲到,人是一种生物,这个生物是非常警觉的生物,面对这个生物,如果出现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反复出现都没有对他进行伤害,他就认为这是一个安全的信号,时间长了安全的就是好的,熟悉的就容易喜欢,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纯粹的曝光效应。

康纳曼还说,要让人们相信一个概念或者一个事物的方法,就是不断重复,人类这个生物根本分不清什么叫做熟悉感和真相,反复放以后、熟悉了以后,就放松了,就会做出轻易而舒服的判断。

人类这个生物还有一个特点,是把世界变得更加合理化,其实世界没有那么合理,但是他的世界变得合理化、可预期、可控,当你知道世界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的时候你会很焦虑,你需要把一个重复而肯定的答案不断地告诉他。

所以你看到分众传媒这么多的广告,好像销量就涨起来了,为什么?你和它熟悉了,安全了,信任了,会慢慢地深入你的潜意识成为标准、成为常识,成为不假思索的选择。

这个世界永远是认知、认同、认购。

第一步是品牌引爆,直达用户,你是谁,有何差异,何以见得;

第二步,是解决社交种草,内容营销,你有什么价值,和对手横向对比有什么优势,大家用完以后的评价;

第三步叫做导购收割,实体终端和电商终端有购买行为。

今天新消费品牌有没有脱离这个步骤?没有,只是程序变了。

第一步通过精准流量,先分发,找到最初的客户,发现100多个产品最后都被干掉了,剩下四个是客户比较喜欢的。

在四个产品当中根据目标受众购买人的反馈、互动可以不断修正产品、优化产品,完成产品研发和优化。

第二步,社交种草,赢得了小部分核心粉丝,产生了购买、忠诚度和美誉度,接着开始做知名度、认知度,品牌破圈。

多少钱可以品牌破圈?至少达到两三亿以上在这个量级才可以考虑,最好5亿以上。

第三步,破圈以后拉深知名度,消费者看到你的广告以后,更多人知道你的广告以后,拉来新客,这些人上网搜索你,看到好评如潮,形成下一轮销量突破。

知名度的提升使你出去打的流量广告转化率提高几倍,两三亿以上、五亿以上要做预算分配,比如说有2亿的Marketing,大概30%做知名度、认知度,70%做流量型广告,如果线下比例比较高,可以五五开,50%线下做分众这样的品牌引爆,50%做流量型广告。

最后,期待今天中国的新消费品牌如火如荼,诞生出全新的品牌。你们存在的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有一批人已经老了,需要你们的替代。

谢谢大家!

The end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