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习《蜀素帖》的几个要点(3)
七、从临摹到创作
出帖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桥梁。记得前人对入帖和出帖的关系曾有过这样的妙喻——“因筌得鱼,得鱼忘筌。”直白来说也就是用“渔”(捕鱼的方法)捉“鱼”,待捕到“鱼”以后,就不要再受“渔”的束缚了。米芾正是从“集古字”到“不知以何为祖”,集众人之技法,达到了“无论一通书札、一则随笔、还是一通跋赞、一首歌行,无不精妙绝伦,摄人魂魄”的化境。书法就是这样,经过人们形象的创造,使之成为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云“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的艺术。
书法的架构、韵律、性情的自然表露,都体现了作为艺术所追求的内涵与风韵。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就在它所具有的创造性。书法家们把个人的气质和学养等资源发掘出来,形成个人风格,这就是创造。书法是什么?其实就是用一根线条表达情感。它的高低优劣取决于用这根线条,是否能恰到好处地把我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以及自己在这个空间里所产生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并打动观者的心,这是笔者对书法本质的理解。
李静宋词三首
创作手记:
所有的临摹都只是学习书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是一幅掺入米芾笔意创作的作品,但并不以刻意表现为目的,是谙熟和积累了《蜀素帖》笔法以后,米我合契的产物。
李静 陆游词三首
创作手记:
行草书是我书法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因为它是最具情感表达的一种书体。此作以轻松流畅为主,笔致凝练顺畅,情绪释放自然,注重线条的灵动和爽健,八面出锋,不计工拙;浓淡枯湿,交融一体;回环往复,苍茫恣意。作为小行草创作,难以获得大起大落,“放浪于形骸之外”的快意,是形式所限,也是功力有限。
周慧珺 辛弃疾词
周慧珺 王安石词
李静 词三首
李静 柳宗元诗
李静 拟王铎书
词不达诂,言不尽意。聊聊数笔写不尽米芾“放笔一戏空”的任情姿态,写不尽其“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的纯熟技法,也写不尽其“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的高远追求,唯能藉此抒发笔者心中所想,但愿能够给读者朋友一些启示,通过学习《蜀素帖》,解读出更多层面的意涵,食古能化、融会贯通,以书法缔造心灵的理想境界。
由我执笔编写《周慧珺 李静解析米芾<蜀素帖>》,其实也是对自己多年来学习米芾书法的一次小结。与周老师一同探讨和整理资料的过程是愉悦的,对“米芾书法特点”、“技法解析”、“学习《蜀素帖》的几个要点”等几个章节尤其下了工夫,可以说是周老师和我多年临习米芾字点滴体会的首次公开发表。
时光匆匆,当年周老师出版《周慧珺行书——鲁迅诗歌选》距今已有三十八个年头。与人的相识和相见,是缘分;与古帖的相识和相见,是缘分。周老师与《蜀素帖》的相遇,我与周老师的相遇,多年后与《蜀素帖》真迹的相遇,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了热爱书法的这个缘分!
全文完
2012年7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