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二月海棠开,锦绣裹城迷巷陌”。一夜辗转,灯残梦醒。老汪缓缓从窗外收回观望,呷了一口隔夜的花茶,这才穿衣戴帽,蹑手蹑脚,溜出家门。毕竟要顾及娃娃和婆娘的休息。
过了一号桥,南行两百来米,往右一拐,在蓥华寺街直行百把米,左手边就是北书院街。明正德年间的“大益书院”早已不见踪影,后来的“大儒祠”也片瓦不存,留给后人的只有简陋的所谓川西民居。也就是现在这些破败不堪的老房子。
卯时的北书院街
喝早茶,一直都是老汪的习惯,没有特别的原因,几乎雷打不动。夜色未退,朝曦初微,这条街上的茶馆,面馆陆续开张。卯时,街上清冷而清静,除了喝茶的老年人,难得看到年轻人路过。他走向那家“如意茶园”,屋檐下坐着两个熟人,或者叫茶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际和了解,他也难得打听,只知道他们就在附近住家。那个叫黑娃的与他打过招呼,他与另一个老蔫儿也点了点头,随即坐在他们对面的茶桌边。“花毛峰”,他朝茶铺里喊了一嗓子,“要得”,里面应声答到。
梁实秋曾这样描述四川民居:“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好一个骨瘦嶙峋的“雅居”,在北书院街随处可见
清亮的花茶在盖碗里漂浮,树上的麻雀也渐次苏醒。离茶铺不远,“小段面馆”和“老成都王婆婆家常面”也相继开门,袅袅炊烟不时从堂口漫向小街,小段从自家铺子出来,微微跛着腿,把一碗面端到小黑面前,一两面,上面盖着一个煎蛋,碧绿的菜叶子裹在面里,熟油和花椒的味道扑面而来,弄得老汪原本就饥肠辘辘的肚皮叽里咕噜的耗起了盘。“我也来一两,煮耙点”他没有说什么面,但小段晓得。
著名的“三哥田螺”在街的南头,经过一夜的折腾,此时也偃旗息鼓,回家困觉了。挡头这家“社区实惠餐馆”是一个哑巴经佑的铺子,在对面的街沿上也摆起了坝坝茶座,专等喝茶打牌的老头老蔫儿些开启一天的生活。
街道逐渐明朗起来,过上过下人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理由行走在这条寂静的小街上。闹热的白昼从暗夜里脱颖而出,明亮的天空泛出浅淡的青蓝,学生背着书包穿街而过,流浪汉牵着猫悠然自得,外卖小哥永远都那么忙碌,喝茶的座位上有了零星的年轻人……一天的生活似乎就是从一碗茶,一碗面开始,从孤寂到喧嚷,就像一段人生,从清晨到黄昏……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等版权权利请告知 wzz#tom.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